80年前日军在诺门罕惨败?其实苏军伤亡更大,名副其实的惨胜

80年前的1939年5月至9月,日本与苏联、蒙古之间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关于诺门罕事件的前因后果、作战过程等已有诸多文献资料面世,相信不少读者对此早有了解。总的来说,这场冲突可以理解为由日本实际操纵的伪满洲国与蒙古国的边境争端,最后发展成日本与苏联之间的武力对抗,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对于二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呼万岁的日本陆军士兵,身后是他们在战斗中缴获的苏军装甲车。

1、诺门罕是日本转向南进战略的契机

诺门罕战役虽说是局部冲突,却是日本与苏联之间的一场正面对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苏日全面战争的预演。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当时的一线装备。从结果来说,日军难敌持有现代化装备和压倒性兵力优势的苏军,损兵折将,惨败而归,对于向来骄狂的日本陆军而言,诺门罕成为不堪回首的魔咒,同时也对日本陆军内部的战略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并大幅改变了作战计划。

■这幅描绘诺门罕战役中日军进攻的画作极尽夸张,实际上日军投入的坦克装甲车数量有限,根本达不到画上的规模。

诸如服部卓四郎中佐、辻政信少佐等狂热鼓吹对苏作战的北进论者通过这场战役了解了苏军的实力,之后纷纷转向“日本的生命线在南方”的观点,成为南进战略的支持者。这与当时主张南进的日本海军武断派不谋而合。两年后,日军南下法属印度支那,进而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而最终结果要比诺门罕的失败要惨痛得多,超过400万日本人丧命,日本也沦为美国的附庸。

■在蒙古大草原上行军的日本关东军部队,队列望不到尽头,可见参战兵力之多。

交战态势:日军首战平手,次战完败

诺门罕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9年5月至6月,第二阶段从7月至9月。大致来说,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双方打成平手,而第二阶段则是日军完败,这从参加日军部队的损失率可见一斑。日军主力部队是由小松原道太郎陆军中将指挥的第23师团,该部损失了76%的兵力,后来又从关东军精锐第7师团中抽调须见新一郎大佐指挥的步兵第26联队增援,结果该联队的损失率高达91%!

■这幅彩绘表现了诺门罕战场上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

关于诺门罕战役中日军的伤亡数字说法不一,在1.8万人到2.3万人之间,就伤亡人数与参战兵力的比例而言,可以说创造了日本陆军创建以来最惨重的记录。此外,日军还损失了29辆坦克和约160架飞机。不仅如此,日本方面进行此次战役的目的——重新划定伪满洲国与蒙古国边境线——也没有实现,可谓竹篮打水,一无所获。

■诺门罕战役中苏蒙联军的高级指挥官,自左向右分别为苏军驻蒙古首席军事顾问施捷尔恩、蒙古国领导人乔巴山和未来的苏军战神朱可夫。

3、最新档案披露:苏军伤亡更甚日军

关于苏蒙联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损失,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说法,因为苏蒙军在指挥上更为统一,并且在机械化装备和火炮方面占据优势,因此在战役中损失轻微。但是,在苏联解体后,许多绝密战争档案被公诸于众,其中关于诺门罕战役的档案证明,事实并非如此,苏军的损失远超日军。

! 图片上传失败:file is not an image.

■在诺门罕战役中参战的蒙古部队,他们身穿苏式军装,装备苏制武器。

根据档案记载,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苏军死伤人数至少25655人,此外还有4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和350余架飞机被毁。对比前面提到的日军伤亡数字,苏军其实取得了一场惨胜,但并不足以改变战斗胜负的事实,日军即便给对手造成了比自身更大的伤亡,由于没有实现作战目的,也就意味着输掉了战斗。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役的经验教训影响了两国在二战的命运走向。

■这幅画作描绘了日军在诺门罕战场上与苏军坦克兵肉搏的场面,从风格看肯定出自日本人之手。

4、苏军吸取教训,日军忙于遮羞

苏军对于诺门罕战役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于多兵种协同的战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于各种武器装备在作战中暴露出的缺点加以改进,而上述成果将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得到体现。

■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在飞机和步兵的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发起进攻,此次战役对于苏军多兵种合同战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与之相对,日军却在费尽心机地掩盖诺门罕战役的失败真相,向从前线生还的官兵下达封口令,禁止泄露战斗实况,替换策划作战的参谋,甚至逼迫带队指挥官自决。几乎没有人去切实研究此战的经验得失,对战术和兵器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诺门罕战役除了让日军认识到与苏军的实力差距外,对于日本陆军而言没有任何教益。

■在诺门罕前线,苏军飞行员在战斗间歇打牌作乐,他们身后是伊-16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