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程有限,轰6K如何才能提高海上作战能力?不起眼的岛礁很重要

【军武次位面】:风林火山

近年来轰6k多次展开远洋训练,2017年11月,空军轰6K从关中腹地机场出发,由东海穿越宫古海峡,跨越第一岛链进行远海训练活动。表明随着航程的提升,轰6执行远程打击任务不再依赖沿海机场,可以从更安全隐蔽的内陆机场出发。作为目前解放军性能最好的轰炸机之一,轰6K相比老版在性能上得到极大提升。动力方面通过换装伊尔76 上的D-30KP-2发动机,将航程从5000km延长到8000km,最大作战半径从2000km达到3500km。

在近年来的多次远洋训练中,轰6K借助南海岛礁机场的中继作用,使中国空军的战略打击距离将进一步延伸。尽管岛礁机场由于普遍存在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而难以成为功能完备的战略基地;但远洋岛礁机场对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提升的重要价值,早在二战中就得到验证。

▲永兴岛机场拥有一条3000米跑道

太平洋战争后期,作为B29轰炸机基地的塞班岛,距离日本本土往返4825公里,基本上达到B29的极限航程;以至于每次出击的"空中堡垒"必须想方设法减重,来增加燃料储量。惨烈的硫磺岛战役之后,美军获得极为重要的中转站。一方面提高航程冗余度,可以节省额外的燃料;至战争结束共有2251架次B-29紧急迫降硫磺岛机场,挽救了数以万计的机组成员。另一方面,该地起飞的战斗机还可实现全程护航,让对日本的战略轰炸得以安全进行。

▲惨烈的硫磺岛战役让美军获得中转基地

战后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的轰炸机战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防空装备的飞速发展,让以往临空投弹的轰炸机战术越来越被束之高阁;而防区外打击武器的发展,让轰炸机越来越依赖远程空地武器躲在外线黑枪。随着轰炸机航程决定打击半径的局面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空射巡航导弹可以弥补载机飞行性能的不足。对于非隐身的轰炸机而言,平台性能的差异似乎可以忽略。非隐身的远程轰炸机俨然一副巡航导弹载具的面貌。自轰6K挂载射程1500km的KD-20巡航导弹,从而获得对第二岛链的打击能力后,轰6逐渐也有了战略轰炸机的名头。

然而战略轰炸机作为大国身份证,其价值远非巡航导弹载机这么简单。战略轰炸机由于自身平台的优势,在作战使用上具有极大灵活性;不仅具备战略威慑效能,在常规作战中也因其远航程、大载弹量成为战场多面手。美俄现役B52H、图160、B1B均航程过万公里,是其全球打击的中坚力量。载弹量从20吨到60吨不等,可携带多种空面武器。通过巡航导弹、巨型钻地弹和远程反舰导弹等执行对地对海攻击。轰6K作为中国空军最大的空中打击平台,同样面临多种作战需求。

除去外挂6枚KD-20巡航导弹远程攻陆外,携带6枚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或者KD-88、鹰击91之类的中型战术导弹,在战区上空执行长时间空中压制和封锁任务,也是其作为远程打击平台的职责。而鹰击12三百公里的射程,决定了轰6k在广袤海域作战时,作战半径并不比自身航程多太多。

而自南海战巡常态化以来,长时间的空中压制封锁任务,让轰6如何提高战区滞空时间摆上桌面。海空军战斗机通过进驻岛礁机场,节省了以往从海南岛出发消耗的航程;而南海岛礁对于大型飞机来说只能提供中继飞行,也符合其本身用以改善驻岛人员生活条件的定位。轰6K在既定空域完成对海目标突击训练后,赴某岛礁机场进行起降训练。此种模式,远程打击力量只能在中途进行短暂补给以提高航程;尽管无法与关岛上的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相提并论,但其中继作用同样对缺乏远程战轰的中国空军意义非凡。

然而,这种曾在二战中应用的奇巧,也正反映了当下中国远程打击平台缺失的无奈。轰6K作为远程打击平台,飞行性能落后太多,战时又无法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作战半径。不过,等到中航工业前不久在宣传片中留下的悬念揭开之后,新一代中国远程轰炸机将会改写这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