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火神山抗疫,年迈的父亲最常问的是:你回来了吗?

基辛格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当危险来临时,在我们之中,总有那么一群勇敢而有担当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他们可能是军人,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你身边每一个平凡的面孔。在这次疫情中,有一个群体集合了军人与医生的双重身份,他们的出现让人感觉犹如“神兵天降”。

解放军来了 我们有救了

自疫情发生以来,数千名来自人民军队的医务工作者分多批多个时间段,从多个方向出发,驰援武汉。

他们的确是从天上降下来的,2月2日,一架大型军事运输机带着数吨重的防护物资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回想起初来武汉时的场景,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谢华教授耳边似乎依然会响起飞机起降时轰隆隆的声音。刚下飞机,就让她产生了悲凉之感。“当时的武汉真的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空旷无比,感觉整个城市都睡着了。”

时间倒回到春节前,当得知疫情发生的消息时,北部战区总医院立刻行动了起来,1月26日在全院开展了疫情防控科普培训,谢华教授便是主讲人之一。在此之前,她已经接到任务,为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医院各科连续讲解了多次有关COVID-19的相关防控内容。到最后一次讲课时,新冠肺炎国家诊疗方案已经更新到了第四版,她便特意强调了医护人员自我防护的相关内容。那时谢华教授便强烈地感觉到,我们该上战场了。

谢华教授

2月2日凌晨两点起床,2:30集合去机场。“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想过该来不该来,怕不怕死这种事情,我们是军人,一直就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种意识。何况我是军医,我不来谁来。”说这话时也让人感到她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

“真的,我必须得来,不让我来我跟你急的那种。”东北女孩爽朗豪气的性格尽显。谢华教授的爱人是转业的军人,知道她爱冲锋陷阵的性格,虽会担心也全力支持。

作为一名军人,她对“疫情就是命令”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有次出专家门诊,已经11:30,当接到电话说12点必须集合时,她跟患者简单交代后,立马穿上军装,一路小跑到了集合地点,到达时分毫不差,“那时候脑子里压根就没有吃饭这个想法。”接到命令后半夜要去执行任务时,她也是拎包就走的状态,军人这个身份在谢华教授心中重如泰山。

犹记得在一部关于地震的影片中,浑身是土的灾民们站在震后支离破碎的建筑旁无助而绝望。远处一支橄榄绿的队伍慢慢靠近,看到这支队伍后,有人大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绝望能摧毁人的心志,希望可让人重生。如果说四面八方来援助的医生给武汉人民带来了信心,那么人民解放军医生就是在心底为他们种上了一颗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叫活着。

最美橄榄绿 最真赤子心

在到达武汉的第一天晚上,刚卸下行囊,谢华教授便跟随另一位专家去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及武汉市武昌医院评估转运患者的情况。此时的武汉带给了她第一份温暖,由于行程紧凑,根本来不及吃完饭,汉口医院医务部一位工作人员见状为他们准备了一盒饼干,这对本身患有糖尿病的谢华教授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实在感觉太温暖了。”

第二天,他们开始转战武汉火神山医院,彼时的火神山医院刚刚建成,位置偏远荒凉,很多设施还不完善,“我们是深一脚浅一脚,有泥有土的冲进去的。”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第11天便迎来了解放军大部队。

在火神山医院的第一天,谢华教授仍清晰地记得自己走的步数,24756步。刚建成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就像一个空盒子,打扫卫生,收拾床铺,她们什么活都抢着干,就这样一步步地将空盒子变成了一个个整齐的病房。谢华教授被任命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副主任。

2月4日早上9点,病区正式接收患者。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接待病患,突然“扑通”一声,一位接诊中心的护士体力不支累倒了,火神山医院负责人立刻交由谢华教授负责救治,正好电视台记者跟拍,她救治同事的画面被发在了央视军事频道中。虽然看不清脸,但防护服上写了谢华教授的名字,这时,同学及朋友才知道谢华教授来了武汉。

在病区要穿上好几层防护服,戴N95口罩。时间长了,口罩勒带子得耳朵生疼,脑袋嗡嗡直响,眼泪哗哗地往下流,纯粹是生理上的反应。提起当时遇到的困难,她说,这都不算什么了。比起这些,让她更难忘的是遇到的患者们,91岁的丁奶奶是一位老八路的遗孀,武汉市第一位女派出所所长,离休前担任武汉市硚口区妇联主席。丁奶奶有5个子女,其中4人曾参军入伍。医生查房时,她会问:“你是不是博士?有没有留过学?”谢华教授就会跟她说:“我们病区的医生都是博士,都是专家级的。我们一定会好好给您看病的,您放心。”

每次查房,丁奶奶都要用颤巍巍的手向医生们敬礼。“你们是人民的功勋,人民忘不了你们,我也忘不了你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这是一位老革命对白衣战士的敬礼,提到丁奶奶说的这句话,谢华教授也忍不住眼圈泛红了。

一定要做温暖的医生 到患者的床前去

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谢华教授认为,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对于新冠肺炎,谢华教授总结出的救治经验是一定要身心并治。

新冠肺炎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种。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多以收治普通型、重型患者为主,其中60%以上为重型患者,其他为普通型患者,还收治了几例危重症患者,及时将其转入了ICU。

不同分型的患者治疗方法有所区别,为防止贻误病情,对重型患者的辨别非常重要。为此,谢华教授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简单易记的方法。记住一个数字“39300”。怎样才能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呼吸窘迫,数呼吸的次数,每分钟大于30次,这是第一个3。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这是93这个数字的代表。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这是300这个数字的代表,符合以上特征的患者,即为新冠肺炎重型患者。对于重型患者治疗,一是隔离与卧床休息,“一定要休息好,吃好、睡好对患者恢复是非常有用的。”她强调,此外还要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抗病毒、有感染征象的进行抗菌治疗。

对于心的治疗,她强调一定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在一线工作常常能感受到患者的焦虑不安。每接收一位新患者,谢华教授都会说,我们是解放军,也是医生,我们是人民军医,并详细告知患者自己的电话及微信。她曾对患者说,如果你打不通我电话,一定是我穿着防护服没带手机,其他时间我都会尽快给你回复。

所言非虚,有位6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曾一天内给她发了126条微信,经常是这句还没回复,下一个信息就来了。谢华明显感觉到了她的焦虑,于是在查房时,常常宽慰她,减缓了她的忧虑。有时候鼓励和慰藉可能要比一些作用不太确定的药物更利于患者的康复,谢华教授说。这是她收治的第9位患者。她将每位患者到来的顺序都记得一清二楚,说起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

后来,当这位患者出院后转至隔离点时,谢华教授还将发给自己的全新的衣物送给了她,“谢医生,我将来一定要到沈阳去看你。”患者感激地表示。

她收治的第2位患者也有个温暖的故事。在收治这位患者的当天,患者满脸愁容、精神不济,谢华教授还以为她已经50多岁了。为了让患者开心一些,第二天查房时,谢华教授特意跟她碰了一下手肘说“新时代,这是我们最新的打招呼方式。”这温暖的一幕恰巧被临床的患者拍到了,“碰肘礼”从此传开。这位原本精神不济的患者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第二天她扎起了小辫子,我说你看现在多漂亮、多精神。”这时她才知道这位患者原来刚刚40多岁,对病情的担忧让这位患者看上去大了那么多。“我们曾生死相依,也一定会相伴到老的。”她曾开玩笑地这样跟患者说。

谢华教授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但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偶尔会蹦出几个东北特有的词语,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又会让你给你忍俊不禁。能让你被这样一位善良、开朗的东北医生姐姐鼓励,想必每个患者都会受到正能量的感染。

谢华教授收治的第1例患者出院时非得要给她寄巧克力过来,患者说:“我想让你知道先苦后甜的味道。”

一定要做一个温暖的医生,要到患者病床前,谢华教授始终记得一位同行发在微信群中的这句话。她将每位患者所给的温暖都记在了心间,也将自己的温暖洒向众人。

感恩武汉 谢谢你们巾帼红妆的愿望

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你仍能从她身上看出不服输的少年心。记者好奇地问她是否有过难以坚持的时刻?“再难的也都熬过来了。”她回答。

因为患有家族遗传的糖尿病,为控制血糖,谢华教授曾减重到了55公斤。但在武汉劳动强度大,体力损耗大,作为抗疫理论及实践知识丰富的专家,她在讲课时也对听讲的医护人员说:“这时候就别减肥了,要好好吃饭。”为此,她也没再控制体重,一下子涨了6斤,时常会担心自己的血糖问题,怕影响到工作。

有次早上6点过来火神山医院,忙到没时间吃早饭,工作直干到下午5点,她的身体才感到饿得不行,“我特别害怕自己低血糖晕过去。还好都过去了,我觉得过去了就不算事了。”乐观、豁达是记者对她最直观的印象。

在火神山医院她看到太多难言的感动,谢华教授说,在武汉的这段经历,她将终生铭记。问及这段经历将带给她怎样的影响,谢华教授说了三个词,感恩、豁达与坚强。“感恩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一个时代,感恩我们遇到的这么多英明的领导人,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武汉人民是这次抗疫胜利最大的功臣。”她发自内心的说。提到武汉人民在这次抗疫中所做出的贡献,她忍不住哽咽了,“每次去餐厅吃饭,餐厅里工作的武汉员工都会说辛苦你们了,谢谢你们。”这些细节让她尤为感动。

目前谢华教授最牵挂的是目前神志不是太清楚的年迈的父亲,离开时,父亲经常打电话重复着那一句:“你去武汉了啊?”在火神山医院期间,父亲常问的一句话是:“你回来了么?”她说疫情过后,一定要先去看望父亲,要跟家人多在一起。还要赶紧上班,为医院里那些等待做培训的“孩子们”上课。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4月15日,火神山医院正式关闭,当在院人数写上“0”的时候,很多人都激动地拍下了这个历史时刻。

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警车开道、铁骑护航,他们低调地来,悄悄地撤,但历史会记住他们,我们会记住他们,武汉人民会记住他们。这身橄榄绿是最美的颜色,这颗赤子心是最火热的一颗心。

作者:《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编辑/排版:黄玲玲 图/专家供图

审核:陈惠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