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秦”、“三晋”,分别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那么,王勃诗句中的“三秦”,指的是什么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由秦统治,后世称陕西为“秦”,主要山脉跨越陕西中部称为“秦岭”,渭河平原称为“秦川”,所以,陕西也被称为“三秦大地”。

春秋时期,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许多国家都灭亡了。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之上只有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之后,在秦王嬴政统治时期,秦国先后消灭了其它六国,并首次在中国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但是,由于秦朝赋税重、兵役重、法律严苛等原因,人民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军队攻占了咸阳城,使得统一之后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

那么,这与陕西被称为“三秦”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项羽说起了。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的军队在刘邦之后来到咸阳。都知道,项羽出生于楚国旧贵族家庭,为了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恢复楚国,项羽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战役中消灭了秦军主力,使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部进驻咸阳,杀了归降的秦王子婴,焚毁咸阳城,烧了阿房宫,成为了西楚霸主。

后来,项羽率部东征,询问(今徐州)首府彭城的情况,称自己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并授予侯爵称号。其中,刘邦被封为了汉王,都城为南郑,统治着陕西南部和巴、蜀等地。

之后,为了防止刘邦势力的扩张,达到遏制刘邦的目的,项羽把关中和陕西北部分为了三个部分:

他任命章邯为雍王,都城是废丘,统治着咸阳西部和甘肃东部;

封司马欣为塞王,都城栎阳(现在西安阎良附近)统治咸阳东部;

任命董翳为翟王,都城高奴,统治着陕西北部。

因此,后世一般称陕西为“三秦”,而咸阳则成为了三秦的分界点。

但事实上,“三秦”的土地不包括陕西南部,后来的人们也理解了“三秦”的概念,即:陕西北部,关中和陕西南部,统称为“三秦”。

此外,“三秦”称谓产生以后,在历史上也被视为了政权的名称。比如:生活在甘肃省秦安县东南部的宗族首领苻洪,在公元350年建军,自称“三秦之王”,并建立政权。352年,他的儿子苻健成为了新的皇帝,首都是长安,国号为“秦”,史称“先秦”。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抓捕并杀害了前秦的皇上苻坚。公元386年,姚苌成为皇帝,以长安为都城,“秦”为国名,史称“后秦”。

说完“三秦”,接下来再说一下“三晋”。

据说,太原是唐代的发源地,山西是“晋”的全称,那么,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唐、晋、三晋之间的关系。关于“三晋”,公元前458年,晋哀公继位后不久,晋国六大臣之一的智伯(智、昭、卫、汉、藩、中行)接管了晋国的实权。他与韩、魏联手瓜分了范、中行两座城市,随后,智伯与韩、魏联手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士兵们将洪水引向晋阳,企图一举将赵国消灭。

后来,赵襄子派人去劝说韩、魏两国联合起来对付智伯,并在晋阳击败智伯军队并杀死了智伯。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魏列王二十三年(晋列公十七年),赵、魏、韩被封为了诸侯。 “三国分晋”虽然代表晋国宣告灭亡,但是,新兴的赵、魏、韩依然继续活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只是,作为几个小国,它们很快就就被吞并了。

晋、三晋是秦统一前,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文明之地,所谓“三晋”,是指“晋”的三支,即:晋国被分为了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三晋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的开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晋为开端,以三晋为名叙述历史。但事实上,三晋时期也是这段历史的总称。其实,正如后人把魏、蜀、吴称为东汉末年的“三国”一样,它们一般都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

此外,三晋不仅代表了春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晋国,也包括赵、魏、韩等战国七雄。二千余年来,人们仍然怀念和赞美三晋,并称山西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代更为广泛,也体现了三晋作为中华文明史发祥地之一的丰富内涵。更有甚者,三晋文化不仅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极大融合,还为山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晋得名,是三晋对晋国在名分版图、实际权力、制度风貌上继承的结果,远不是国都位于何方所能改变的。换句话说,三晋是从春秋晋国的霸业中,生长出来的三个战国政权,晋土是三晋的土壤,而定都晋土之外,只是三者在战国早期对外争霸的举措,绝非三者根基转移的表现。

参考资料: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