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丽经济”释放新活力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郭军鸽 贾梦妍 宋建华 牟敏)柏杨河村,花卉基地里芬芳四溢;达坂城区,近千亩的杏花引来八方游客;南山脚下,上寺村的七彩公路串联起农家院落……
林涛载水声,鸟语伴花香。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涉农区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美丽经济”释放新活力。
变,迈出“新路子”
达坂城区杏花盛开。过去一年,不少市民慕名来村里赏花。
走进西沟乡雷家沟村的一处杏园,杏树一颗挨着一颗,枝上的杏花形态各异,有的含笑迎春,有的羞涩含苞,只有花骨朵若隐若现……
“4月看杏花,7月摘金杏,10月赏秋色,村里一年到头都有景。”市规划局驻雷家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毛家康说,雷家沟村过去大面积种植洋葱、土豆等传统作物。三年以来,全村推广种植杏树,打造晚熟杏栽培科技示范园,如今全村有890亩杏林,获得政府补贴30余万元。
在达坂城镇,村民们还围绕杏园休闲游做起土特产、餐饮等生意。
“每年能挣差不多10万块,生意非常好。”在杏园旁开农家乐的村民杨志祥说。
乡村风景不止达坂城区独好。
眼下,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哈族新村千亩海棠园正值盛花期。4月22日,高新区(新市区)通过媒体推介、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看到千亩海棠花吐蕊的景象。
“既能欣赏美景,还能购买特产。”市民王莉说,周边还有农家乐,整体感觉不错。
哈族新村党总支书记冯卫东说,近年来村民房前屋后种花种草,公共区域的红枫也随着季节变化呈不同色彩。目前该村正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以千亩海棠园为依托,计划打造可看、可玩、可吃、可住的品质乡村游。
美,鼓起“钱袋子”
这两天,在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柏杨河村,随着花卉基地的12亩非洲菊、马蹄莲和玫瑰逐进入采摘季,不少游客前来赏花采摘。
去年,利用柏杨河独特的逆温带气候,村民李鸽联合3户村民流转了12个大棚种植花卉,建设了村里首个花卉基地。
作为米东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村上不仅有米东区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还有“南果北种”基地,种植有百香果、人参果和火龙果等,在村“两委”和米东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三个基地将抱团发展旅游采摘农业。
李鸽说,三个基地通过微信群沟通,互相推介对方农产品,已初步打响了采摘名气。同时还带动了周边蔬菜、土鸡、土鸡蛋的销售 ,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好山好水好生态,好人好花好村庄。
每年5月至9月,永丰村盛开的油菜花、东湾村摇曳的蓝香芥、平西梁村绽放的向日葵……蔚为壮观的“花海南山”,让大南山国际旅游区的绿水青山“锦上添花”,也让以往向土地要粮食的村民,搭上致富产业顺风车。
“我们的乡村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永丰镇上寺村村民杨培斌说,去年,借助村里打造“花儿·上寺”的平台,他在自家院落里增加了花卉、苹果等种植,仅一个月,通过出售花卉果蔬,收入超过1万元。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只是这块地被“包装”后,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添,“生”出新业态
葱郁的行道树、错落有致的乔灌木、花木成畦的农家院落,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的业态,释放“美丽”效益。
大田里有人为菜苗除草,果林里有人在修剪桃树,那边的草莓棚里游客正在采摘草莓……安宁渠塞外水乡度假村一派繁忙景象。
随着观光、采摘的火热,塞外水乡已成为乌鲁木齐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也为市民休闲旅游提供了好去处。
去年,该度假村共种植1070亩地的果蔬。度假村经理张翠丽说,增加市民冬季新去处,也带动周围农户,把草莓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美丽”文章的延续,从简单粗放的“走马观花”,到精细化、多层次的旅游体验正被激活。
篱笆小院,一把摇椅、一盏茶;推窗远眺,连绵雪峰,尽收眼底。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自然美景下,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旅游民宿,为这里平添了几分浪漫,也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乌鲁木齐县委组织部驻平西梁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赵新彦说,今年,他们持续延伸“美丽”产业链,逐步形成“居、餐、乐、休闲、采摘”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村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今天,拥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正不断释放着“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