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总结经验找问题凝心聚力谱新篇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总结经验找问题 凝心聚力谱新篇
杨 毅
一、遂宁第一、二轮修志回顾
1
第一轮志书编修情况
遂宁市第一轮修志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终于20世纪90年代初,普遍用时10年以上。1980—1983年,各县陆续印发《关于开展地方志书编纂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第一轮修志工作。各县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开动员会、办学习班、办方志期刊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修志宣传活动。1983—1985年,各县均采用先编纂部门志、乡镇志,再编纂县志的方法,对全县部门志、乡镇志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按组织人员、拟定纲目、查找档案、收集资料、编纂志稿等步骤开展工作,编纂部门志、乡镇志共计323部(其中未出书62部)。1985—1990年,市地志办(1985年,遂宁建市后,《遂宁县志》由市地志办承担总纂任务)及蓬溪、射洪县志办成立总编室,对县志进行总纂。《遂宁县志》《蓬溪县志》《射洪县志》分别于1990年8月、1991年3月、1989年8月完成总纂稿。1989—1994年,遂宁市、蓬溪县、射洪县组织熟悉情况的人员对各分志进行审查。总纂稿定稿后,报市政府同意后出版。《遂宁县志》于1993年5月出版;《蓬溪县志》于1994年12月出版;《射洪县志》于1989年8月出版。
图片
2
第二轮志书编修情况
遂宁市第二轮修志起于2002年,终于2017年。第二轮修志市、县(区)启动时间不一,编修时间差距大。市、县(区)志的编纂仍分为启动动员、业务培训、指导编写分志、总纂、审查、出版几个阶段进行。《遂宁市志》启动于2002年8月,于2006年10月出版;《遂宁市市中区志(1986—2003)》启动于2007年3月,于2012年5月出版;《蓬溪县志(1986—2005)》启动于2006年5月,于2012年8月出版;《大英县志(1997—2005)》启动于2007年10月,于2011年11月出版;《射洪县志(1986—2005)》启动于2006年6月,于2017年9月出版。
图片
二、取得经验
(一)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做好修志工作的关键
两轮修志均确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工作领导格局,全市地方志系统把争取领导支持放在重要位置。在编修市、县志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修志工作,成立由市长(区、县长)为主任、各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编纂委员会,将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地方志工作汇报10余次,专题研究、部署修志工作7次。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遂宁市志〉编修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编纂任务进行安排部署。2016年领导班子换届,明确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地方志,县(区)政府相继明确由常务领导分管方志,理顺了领导体制。
图片
(二)坚持依法修志是做好修志工作的保障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先后颁布实施,依法修志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市地志办结合全市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情况,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市地志办全体职工反复学习《条例》,进行认真讨论,全面、深刻地领会《条例》的实质内容和重要意义;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条例》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力量深入各级各部门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条例》的落实情况,督促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与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目标办联合对射洪县、大英县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贯彻《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到街头悬挂标语、散发资料,宣传贯彻《条例》,取得明显成效,使社会各界依法修志的意识不断增强,为《遂宁市志》的编纂工作起到良好推进作用。
图片
(三)坚持“一纳入、八到位”是做好修志工作的根本
在编纂《遂宁市志》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切实把修志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之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力量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大大改善地方志系统的工作环境。在《遂宁市志》编纂期间,市地志办一直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内设科室新增区县志指导科,办公室新增人员3人,先后提拔干部2人。办公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增办公室2间,陆续配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密集柜等工作设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财政及时拨付《遂宁市志》相关经费达100余万元,确保修志工作顺利进行。
图片
(四)坚持目标考核是做好修志工作的保证
2003年,市政府将编纂《遂宁市志》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市地志办会同市政府目标办制定《遂宁市地方志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编纂进度和编纂质量作出规定。《考核办法》将修志工作连续2年纳入市政府共同目标管理,实行倒扣分制。市地志办会同市政府目标办严格考核,印发专项督查通报3期,通报批评2个单位,扣减其目标分。在对市级部门考核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副总编及责任编辑的考核。市地志办与总编室副总编、责任编辑签定目标责任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将任务与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修志人员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修志工作。各区、县也将县区志编纂纳入目标考核,成效显著。
图片
(五)坚持质量第一是做好修志工作的基础
在市、县志启动时,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努力把志书打造成一部精品良志的要求。市地志办在编纂指导思想的正确性、编纂原则的严肃性、事业分类的科学性、资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体例的规范性、体裁的完整性、资料的交叉性和重复性等方面狠下功夫,制定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区县和市级部门编纂人员的培训,一方面指导各部门按要求撰写初稿,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保密关,修志工作者精编细修,邀请省上专家及时指导,为打造精品良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三、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依法修志意识不强,进度缓慢
部分单位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对两个《条例》认识不够,组织不力,导致少数部门(主要是垂直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一纳入,八到位”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各级地方志机构不统一,资源向其他业务倾斜
随着此次机构改革的落幕,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州),地方志机构发生变化,多数与党史办合并,有的更名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有的更名为地方志编纂中心。遂宁市大英县志办于9月与党史办合并。据了解,新成立单位共有编制6名,地方志作为一个股室,仅有1人,单位主要工作向党史业务倾斜。
图片
(三)地方志人才匮乏,修志力量薄弱
第一轮修志结束后,参与修志的老同志大都退休了。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后,很多部门缺乏修志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有编写任务的部门普遍采取聘请老同志或由部门办公室年轻同志兼职编写的形式开展工作。聘请的老同志虽有一定文字功底,事业心、责任感较强,但不熟悉电脑,修改稿件费时费力;年轻同志缺乏社会阅历,对部门发展历程不清楚,找不准写作重点,收集资料不全面、资料审核把关不严,耐不住寂寞且流动性大。射洪县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后,县志办没有熟悉地方志写作的人员,聘请的老同志虽然能够承担分志稿件编审,但缺乏对全书的宏观把控能力,导致拟定的篇目门类分配不当、设计不合理,浪费近3年时间,加之出版环节出现问题,又耽搁近2年时间,使得《射洪县志》从启动到出版耗时10年之久,极大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
(四)机改职能变化大,资料收集难度大增
经过2011年、2018年两次机构改革,大多数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的职能职责有很大变化,有的职能合并,有的职能撤销,有的职能转移到其他部门,人员也随之变化。经济部门的资料特别是涉及各行各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有很多遗失,为新一轮修志带来了困难。
四、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依法修志,推动地方志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对修志工作的认识水平。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报刊杂志等媒体和专题学习会、座谈会、街头宣传等活动进一步宣传、学习《条例》,提高社会对《条例》的了解和对修志工作的认知度、认同感,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基础性工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使社会各界对修志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条例》的贯彻落实。由人大、政协对《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视察调研,重点调研地方志工作的“一纳入、八到位”情况;由政府牵头,组成执法检查小组,对各级各部门开展修志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摸清问题,适时通报,依法追究各级各部门领导“不作为”责任,使修志工作顺利进行。
图片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为地方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要做好修志工作,第一位就是要有健全的机构和干事的队伍。各级地方志(党史)机构要提前为第三轮修志培养队伍,积累和整理资料,因此市地志办要督促县(区)政府理顺地方志机构,力争配备2名以上专职修志人员。要分级组织修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系统学习修志基础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高修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编纂水平。坚持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吸收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志编纂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努力构造一支有梯次结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地方志事业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
图片
(三)提升年鉴质量,为续志打好资料基础
年鉴的特点是一年一鉴,出版当年记上年事,周期短,资料收集相对容易。因此,我们要将年鉴的编纂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根据下轮修志的框架,全面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一方面,提高《遂宁年鉴》的地方性和年度特色性,增强其可读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注重年鉴资料在下轮志书中的可用性,为续修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毅(四川省遂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