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过钟南山感谢信的物流车队:跑遍武汉医院,99位成员零感染

过去的两个多月,武汉人张谨和他负责的队伍,一直在这座城市与病毒“赛跑”。

疫情暴发后,他们坚守武汉,负责京东物流承运到武汉的绝大多数应急物资运输,活动轨迹深入各大医院和千家万户。他们大概是除了医生以外,往医院跑得最勤快的几拨人之一。

诞生于2018年初的京东物流武汉亚一城配青年车队,是由99名青年“火线突击队员”组成的一支运输队,涉及司机岗、调度岗、车务管理岗等,其中女性员工有12人,90后占23%,最小25岁。无数个日夜,车队队员与“白衣天使”并肩作战,无一人感染。

4月20日,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个人(集体)公示,来自邮政快递业的两名快递员和一个集体入围。这支车队出现在15支入围抗疫集体类名单中,是唯一来自物流行业的团队。

除夕进入“战时状态”队长挨个打电话召集人员

和别人的除夕有点不同,对于车队的成员来讲,紧急集结的通知,来的要比正月新年的脚步更早、更急。

今年是京东物流连续第八年“春节不打烊”。1月21日,京东启动抗击疫情专项行动,为湖北当地药企提供紧急药品运输,22日开始优先配送医疗机构指定订单。按照原计划,武汉亚一城配青年车队假期通常会安排十几名驾驶员轮值。而年初疫情袭来,令物资急需、人手不足、资源捉襟见肘。

就在23日,武汉宣布关闭铁路、公路、航空等离汉通道,平时就承担着全国物资在湖北和武汉转运配送的车队进入“战时状态”。第二天的除夕早会,成了全队的“战前总动员”。当日下午,驾驶员刘庆东和张岭就接到了紧急运输物资的任务,来不及与家人准备年夜饭,便从武汉亚一园区出发,2个多小时将第一批医疗物资送至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和中南医院。

“作为职业物流人,救援物资的重担落到我们头上。”车队负责人张谨对南都记者提到,随着疫情变得严重、加上“武汉”封城,人员召集是第一道坎。“接到的货量和电话量成倍增长,就是缺司机”——全员到岗通知发出前,80%的车队成员除夕前都已返乡,能最快到达的,起初只有本地值班的人员。因交通管制,已经回老家的湖北籍(非武汉)成员,有的人车都出不了村镇,出去了、进武汉也需要另外开通行证;有的被告知一旦出去、回来就得隔离。

车队负责人范建忠和张谨除夕挨个给驾驶员打电话、协助开工作返岗证明、做心理动员,转发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来武汉支援的消息,告诉大家:“他们与家人分离、不远万里来帮忙,我们要保证他们的粮草供应。”大年初一,驾驶员基本都到岗。

90后驾驶员、党员杨明光原已调休回家,得知封城消息后,不顾父母反对,立即申请提前回公司。也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他快速收拾了些冬夏衣服和吃的,拖着行李箱,从老家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步行约6公里到达卡口。由车队成员接到公司后,随即进入战斗。

“时间就是生命”,90后姐妹花担当“指挥中枢”

随着疫情的发展,来自全球的防疫物资开始向湖北和武汉汇集,原本对于公路运输的依赖,也一下子变成了铁路和航空。如何保证这些激增的物资到达武汉中转站后,第一时间送达医院,是对运输、组织调度的新挑战。

即时通讯软件和电话,是范建忠、张谨等人和外界仅有的联系渠道。张谨“一天要被拉进N多个群”,捐赠的企业、个人,或者协会团队,纷纷通过外区的同事找到他,在确定什么物资、什么时间、在哪个车站/机场、通过哪个班次火车/航班抵达武汉等一系列问题后,便派人前去提货。之后,他们再将货与武汉当地的车队运力、车辆匹配,规划运输线路,“看哪个司机跑哪个医院,需要多少货量。”

短时间,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如潮水般涌来,但人手不够,很多包裹等不及打上统一物流单号、录入系统,就直接贴了个收货信息单,线下给运了过来。数据系统支撑的任务落到了车队的90后“姐妹花”夏婷和文静身上。一个人处理求助信息,一个人一单一单录入捐赠数据……包括她们在内的10余名成员成为“指挥中枢”。夏婷从密集的催单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叫“时间就是生命”。

除了企业、海外留学生,还有不少湖北省外其他地区的医院,送来氧气机、口罩、药品等武汉医院紧缺的物资。这些捐赠方的电话来得都很急——“还没到武汉就开始催,希望我们能够帮忙盯着,看什么时候到达,到了要第一时间安排,还让司机拍下物资送达时与医院、医生的合照。”夏婷对南都记者回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个半月,最早的电话从早上7点多就会打进来,直到晚上8~9点下班后回家仍不断。

而在另一头,城区配送也充满挑战。杨明光把火神山、雷神山、同济等武汉各大医院跑了个遍。“那段时间,医院是最危险也是最忙的地方”,他对南都记者形容,很多时候货准备好了送过去,给医院打电话却没人接。电话断了,可是救命的物资不能断。他便开着物资车到达医院附近,确保全身防护好后,找到门卫室工作人员,告知自己是送急用物资的,然后在外面等,“有时候医院正忙,一等就是1个多小时”。

“面单上往往会标注科室和电话,送到那再说。医院的人肯定24小时都会待在那里,现场问也定能问到收货人。”张谨总结出了经验。他告诉南都记者,在社会物流资源匮乏的状态下,车队疫情期间满负荷运转,每天承运物资300多立方,且当天到当天必须要送,最晚送到凌晨2点,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连续40多天,他需要坐镇京东物流武汉转运中心,每天一干就是14小时。

各个环节的协同运转,保障了物资中转的高效。据统计,1月24日京东集团宣布分批捐赠100万只医用口罩及消毒液、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在内的6万件医疗物资,从分批调集到分发到位只用了4天。1月25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建筑工人急需大量口罩,仅用4个小时,车队就将物资送到了建设现场。

2月2日,青年车队将钟南山院士捐赠的100台制氧机运抵武汉汉口医院,钟南山院士得知后,亲笔写信:“感谢京东心系医疗援助一线,以最快的速度将急需医疗物资送达武汉。”

从呼吸机、消毒液到送蔬菜,9天车队零感染

既要抗疫情,也要保民生。武汉住宅小区进入封闭式管理后,市民日常买菜吃饭遇到难题。驾驶员杨明光和同事送的货物,也从医疗消毒液、呼吸机、医疗防护品等救援物资,卫浴、路由器等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建设物资,变成了社区居民所需的米面粮油、蔬菜。

从2月5日开始,京东物流借助京东集团资源,联动多个平台及蔬菜基地、农贸市场合作,充实市民的“菜篮子”——用户通过平台购买后,青年车队完成配送。不过,在张谨的印象中,配送高时效性、保鲜性的蔬菜等生活物资,对于车队的司机们还是头一遭。

拿到菜单的时候,平时不怎么做饭的杨明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和他原来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一张单子有几十个品种,很多菜都不认识,还得对着菜单一个个的点清楚!对我真的很有难度。”除了装菜,还有冷冻品,因为刚开始不熟悉,第一家的菜还没送到,第二家客户就打电话来催了。

一箱箱的牛奶、大米、矿泉水通过捐赠和社区团购,被送到医院、社区。车队往往提前一天晚上了解需求,安排运力、司机,翌日一早4~5点,司机们就开车去武汉市的蔬菜批发市场排队,上午下午各一批,每批20~30辆车,穿过武汉的大街小巷。遇到封闭交通的街道,司机就把物资卸到小板车上,分批拉进去。截至3月1日,青年车队为300多万人次配送了6000吨米面粮油、蔬菜等生活物资。

对于车队的许多驾驶员来讲,甚至平时听都没听过的医院,现在也成了武汉城中再熟悉不过的位置。每天与各类人员近距离接触,90天的奋战,最终无一人感染——张谨想的是,“所有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容不得半点闪失。除了完成任务,我还要保障兄弟们的安全和健康。”

每天早上驾驶员们出车前,先测体温、登记,然后给车辆消毒。范建忠、张谨等都要亲自叮嘱,检查口罩是否戴好、车辆状态是否完好,最后为他们塞一些干粮;中途给司机发信息,提醒每完成一单都要做车辆消杀,人员勤洗手消毒;回到库房,再次统一对车辆和人做消杀后才下班。

原本丰盛的年夜饭、春节大餐变成了随车携带的泡面、小面包,无规律的工作状态让很多驾驶员好好吃一顿饭成为奢侈。青年车队驾驶员李绪斌在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一人运输医疗应急物资近千件,直至火神山医院顺利交付;每天结束任务回家后,他都主动与家人隔离,自己消毒后单独吃饭、住宿。作为武汉当地人,张谨每天下班回家,也不曾和家人面对面吃上一次饭。

“如果重新来一次,我们也会义无反顾”

江城四月,已经连续在武汉奋战近90天的京东物流武汉亚一城配青年车队,收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入围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既是对青年车队的肯定,更是对全国近300万快递从业者和3000万货车驾驶员的褒奖。

得知这一消息,夏婷所在的办公室,大家不约而同都欢呼起来,许多人拿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可能一辈子也就这一次了”。这次疫情也改变了这位武汉姑娘的心态,“以前总想着,有钱了要去哪里玩。现在觉得,能好好上班,跟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明光返岗武汉后就一直没有再回过家。他觉得,“现在的工作更多让我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团队有了更强的向心力,也有了更大的发展舞台。”张谨坦言,大家只是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提供了及时、正常的物流运输保障,“没有想到,还能得到高级别的团队奖,哪怕能入围的荣誉,都是至高无上的”,“虽然我们没有到抗疫最前线,但还是自豪”。他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够带领这个团队,创造更大的属于物流人的价值。”

回想起来过去的2个多月,张谨仍然感到有点后怕,金银潭、协和、同济……“(大家)全部都是顶着脑袋往上冲”。眼下,随着社会物流资源恢复正常,车队送的货不用天天跑医院或者接触高风险人群,工作压力减轻许多。但他依然确定一件事:“如果重新来一次,我们也会义无反顾。”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相关报道详见:抗疫一线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