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探索古建筑保护利用新模式,修旧如旧让老屋新生

图片
千年古邑永春县的古民居比皆是,这些老宅风姿各异,浸润着环境与岁月的色泽,如同老人一般,日显年纪,部分已老迈不堪。
全省房屋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开展以来,该县在快速稳步推进的同时,思考如何把这些老屋的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结合起来,因地施策,让古老建筑以全新的面目,再度回归村民的怀抱,促进宜居环境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黑变绿:废旧老屋去 良田美景来
“灰色调不复存在,危险消失了,这里将以绿色调的新面孔,更契合山村秀色。”近日,位于下洋镇铅坑矿的10幢房子被拆除,将纳入旧村复垦范围,听到这消息后,附近很多村民对此很认可。近年来,随着煤炭关闭、小煤的退出,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办公用房和宿舍楼,不少已成危楼,成为潜伏在村民身边的危险源。
自3月27日以来,下洋镇将矿区周边房屋安全隐患排除作为整治行动重要内容,拆除矿区危废建筑30座、临时搭盖59处,并将危房拆除与旧村复垦工作同步推进,对己拆除的建筑拍照存档,测量后将符合复垦条件的图斑上报立项,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并完成测量11宗7.42亩。
据悉,该县充分利用省里出台的“旧村复垦”的机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旧村复垦工作,通过开展旧村复垦,取得了“政府增地、村财增加、村容增靓、村民增收”四赢局面,初步实现四大效益。交易的指标交易资金达18.4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除补偿给群众、拆除复垦、测量、设计和验收等费用外,把剩余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农田水利建设上,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旧变新:古街稳住乡愁 留住淳朴生活
没有刻意的修缮,老房子依旧保持着原样,红砖和夯土穿插组合,木料与瓦砾交错,方形青砖为柱,条形木板为杆,屋中陈设如旧,五里街古街处处透着方正、古朴、拙实之美,以那个年代的种种回首,承载着永春人的乡愁记忆。往古街里随意一站,便可拍出秒杀民国风情的大片。
连日来,五里街邀请本地工匠,采用“工料分离”的方式,对古街进行修缮加固。建于1917年左右的五里街,是我县保留相对完整的具有闽南骑楼风格特色的传统老街,共有259间,见证着“无永不开市”的打拼商场的气质。
据悉,换上新颜的古街,将与五里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商贸文化再度谋合,打造文旅的胜地。无独有偶,远在一都镇的黄坂古街,也在修缮加固、改造的过程中,消除了房屋的隐患,提升整个乡村的颜值,成为远近闻名的酒香古街,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
针对像古街这类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我县将排查整治行动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实施,并将古街的修缮改造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基础性工作。
在改造中,植入旅游、文创等元素的古街再度焕发新的荣光,开始新价值的回归,留住了一代人的乡愁,也留得住另一代人的生活。为了切实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保障古建筑群的改造,该县还抽调县直各个部门科级干部挂村,每月至少一次进行指导建设。
静变动:家庙待续命脉 还原自在悠然
“在家门口就可让孩子了解前辈的峥嵘岁月,接受爱国教育。”4月24日,永春抗战历史纪念馆基本还未正式开放,就吸引了附近很多村民携带孩子前来参观,与孩子一起饱览了永春抗日风云,同时,该馆还是村老人活动中心,小孩乒乓球桌上挥球对垒,老人在木桌上对弈,老少同乐,笑语不断。该馆位于石鼓镇桃场社区,由颜氏家庙改建而成。据了解,该家庙始建清初,曾作为上场鲁国小学校舍、中共永春支部旧址、村部大队办公地址和知青活动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闲置。
去年来,桃场社区利用该家庙的红色元素,多方筹措资金,将其改造成纪念馆和老人活动中心,成为老人休闲之所、爱国教育之地。对闽南人来说,宗祠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处处蕴藏着厝主对生活的态度与追求,体现中国人包容的精神延续。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宗祠濒临倒塌。
近期,我县结合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面对这些古厝进行“体检”,引导村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加固宗祠,还原宗祠原貌,并因势利导,在挖掘宗祠历史、文化和基础上,结合当地村情,流转部分宗祠,引入业态,将宗祠改造为家风家训、革命教育、乡土记忆、养老休闲的场所,让老迈的宗祠不再是一方世外之所,凸现先辈的风情和温度。
||来源:早报记者林福龙 陈明华 通讯员 叶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