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库搞抹黑涉疆报告被戳穿,新疆村民:强迫劳动还能这么自由?

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告诉笔者,他们在外出务工前,都会弄清楚去内地省市务工的有关情况,比如,当地气候怎么样,干什么工作,住宿、饮食条件如何,收入有多少等等。了解清楚这些问题后,他们才会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自身技能条件,自愿报名,想来就来,没有人勉强。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前段时间发布所谓《出售维吾尔族(Uyghurs for sale)》的报告宣称,2017年至2019年间,新疆强迫至少8万多名维吾尔族人到内地的工厂劳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劳动权益和宗教信仰得不到保障。报告声称,在内地务工人员中,有的是从“再教育营”中调来的学员,这种“强迫劳动”是“再教育营政策”的延伸。该报告乍看上去颇有迷惑性:内容“完整”,地点指向“明确”,采访对象“真实”,现场观察“详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专程前往江西、广东等地,与50多名正在内地务工的南疆各族群众深入交谈,对此事进行再调查。

“我想到更大的世界看看”

艾萨·玉努斯是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鲁镇阔其坎村村民,从小到大,他没有离开过家乡。2018年,他第一次走出和田,来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家新媒体技术公司工作。笔者见到艾萨·玉努斯时,他正在生产线上忙着手机屏幕的加工工作。听到笔者的采访请求,艾萨·玉努斯欣然接受。

艾萨·玉努斯告诉笔者,他是看到当地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的招聘启事,主动报名来到江西工作的。“为什么选择来江西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家乡不好吗?”面对笔者的这一提问,他回答:“家乡当然好,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但是那里太‘小’了,我想到更大的世界看看。”“和田也有很多企业呀,为什么不愿意留在那里?”笔者再次问道。“和内地相比,那里的企业不太多,适合我们这样年轻人的岗位很少,工资也比不上内地。”艾萨·玉努斯说出了很多选择到内地务工的南疆各族群众的初衷。

现在,艾萨·玉努斯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2019年,他还被公司评为“民族团结优秀员工”。靠着这份工作,艾萨·玉努斯给家里添置了电瓶车、洗衣机,供弟弟妹妹上学,全家人的生活好了起来。

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贫困户艾比布拉·马木提与艾萨·玉努斯有着相似的经历。2018年,他主动报名到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电器企业工作,并逐渐成长为岗位能手,年收入达5.5万元,仅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

据相关部门统计,自2018年以来,新疆南疆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通过同乡介绍、亲戚帮带、人力资源市场匹配岗位等方式,自愿到内地就业约15.1万人,大部分从事制衣制鞋、电子电器产品制造、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包装等行业,人均年收入在4.5万元以上,远远高于在南疆务农的收入,全部实现了脱贫。

“强迫劳动还能这么自由?”

来自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的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是广东省一家电子公司的普通工人。2017年,他和妻子阿尔孜古通过市场招聘来到广东工作,夫妻俩每月收入有8000多元。

笔者在生产车间采访了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和他的妻子,夫妻俩身着蓝色工装,笑脸盈盈。“国外有媒体说,你们都是政府强迫来内地工作的,是这样的吗?”笔者向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介绍了《出售维吾尔族》这份报告。“怎么可能,强迫劳动还能这么自由?你们别听那些外国人胡说八道!”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笑着说。

阿卜力米提·麦提库尔班告诉笔者,他们在外出务工前,都会弄清楚去内地省市务工的有关情况,比如,当地气候怎么样,干什么工作,住宿、饮食条件如何,收入有多少等等。了解清楚这些问题后,他们才会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自身技能条件,自愿报名,想来就来,没有人勉强。

一旁的阿尔孜古补充道:“我们村里很多人想来却来不了,没有办法,企业岗位有限。我听说,村里有两家人为争一个工作名额吵了起来。说我们是被强迫来的人,一定别有用心!”

据笔者了解,这些年,许多在内地务工的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合同期满后,都主动要求继续留在内地企业务工。有的在假期结束后返岗时,还会带上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到内地企业工作。看到同乡们在内地务工挣到了钱,越来越多的南疆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报名前往内地企业就业。

阿丽娅·斯迪克来自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英格孜艾日克村,家中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是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2016年,阿丽娅·斯迪克在麦盖提县人力资源市场的介绍下来到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家制衣厂工作,月收入4000余元,成为村民羡慕的“务工模范”。

帕夏古丽·克热木曾是克州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贫困户,多年前,她主动报名前往广东省东莞市的企业工作,现在已实现年收入4.5万元。在她的带领下,500多名克州籍人员前往广东务工,很多人都实现了脱贫。帕夏古丽也因此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

来内地工作后发现,“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

努热曼古丽·阿不都萨达是克州阿克陶县玉麦乡兰干村村民,2019年1月,她和同村的11名好友一起来到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家电器厂工作。她住在一间温馨的四人集体宿舍,笔者看到,房间里电视、空调、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桌上还摆放着努热曼古丽·阿不都萨达与室友一起外出游玩的合影照。

“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到内地,第一次参加工作。来之前,我总担心自己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努热曼古丽·阿不都萨达对笔者说,“但后来我发现,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她说,为了欢迎新员工,厂里特意举办隆重的入职仪式,现场签订劳动合同,每月收入4000元,干得好有奖金。公司为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让她非常感动。为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环境,厂里精心安排同乡与她们结成“一对一”帮带对子。

“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厂领导都会来陪我们一起过。生日到了,厂里会专门给我们买蛋糕,组织生日派对。我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和汉族员工一起,打起手鼓唱起歌,跳起欢快的‘麦西来甫’,非常开心。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努热曼古丽·阿不都萨达动情地说道。

“在这里,你们吃得习惯吗?”对于笔者的这个问题,努热曼古丽·阿不都萨达选择用事实来回答。她热情地邀请笔者一起前往工厂的清真食堂,品尝地道的新疆美食:一盘香喷喷的牛肉抓饭,配上一小碟干爽、清脆的“皮辣红”。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为尊重少数民族工人的饮食习惯,公司特意从新疆招聘维吾尔族厨师,“只有让大家吃得好,工作才能干得好,企业的效益才能越来越好”。

关于新疆籍员工权益保障情况,笔者做了详细调查。新疆赴内地务工人员和所有劳动者一样,都与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劳动工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权益,建立了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企业按照《劳动法》规定,为新疆籍务工人员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与此同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与内地相关省市总工会建立双向依法维权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新疆籍赴内地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当地工会组织,免费发放《职工维权服务手册》,及时帮助解决困难诉求。

这份报告实际上是“剥夺新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

一个个真实事例足以证明,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发布的这份报告通篇都是谎言,完全是蓄意抹黑。

在调研过程中,采访对象都对这份报告感到很愤怒。他们对笔者说:“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与族别无关,与地域无关。这份报告表面上是为新疆籍务工人员‘抱不平’,实际上却是置大家的利益于不顾,剥夺新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用心太险恶,手段太卑劣。不劳动,靠什么生活?不劳动,靠什么脱贫?不外出务工,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展有多快;不外出务工,永远不知道现代化都市是如此精彩。这样的报告,必须坚决反对。”

据了解,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长期接受来自美国政府和军火商的资助,为了金主利益,四处散布谣言,丑化、妖魔化中国。在涉疆问题上,该智库一再抛出毫无事实根据、充满偏见的谬论,配合美国反华势力污蔑抹黑新疆反恐、去极端化的努力。该智库的偏颇立场也遭到澳大利亚国内一些人的批评:前驻华大使芮捷锐将其视为“澳大利亚‘中国威胁论’的总设计师”;前新州州长鲍勃·卡尔称其抛出“片面、亲美的世界观”;前澳航首席执行官约翰·梅纳杜更认定其“缺少诚实,让澳大利亚蒙羞”。

这一次,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又在金主的唆使鼓动下,杜撰一堆毫无事实根据、东拼西凑的“故事”,讲着那些早已被多次辟谣的陈词滥调,刻意将南疆贫困群众前往内地务工就业、脱贫增收的正常劳动行为,歪曲为“强迫劳动”,目的就是抹黑中国,配合美西方打压中国企业,影响外国企业来华投资信心,最终实现他们丑恶的阴谋。(作者为新疆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