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企业一季报扫描:五大重点行业超6成亏损,商超逆势增长

因疫情冲击,作为拉动中国经济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成为“最受伤”的领域。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12.5%,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下降4.4个百分点,消费受疫情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A股一季报收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取了旅游休闲这5大重点消费行业、共137家公司的一季报数据作为样本,还原疫情之下大消费企业的生存现状。
航空企业亏损最大
不论从宏观数据还是微观数据来看,一季度,不啻为大消费领域的至暗时刻。
研究发现,上述137家大消费领域上市公司中,共有87家陷入亏损,占比达63.5%;且有65家公司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一季度亏损。
细分来看,30家旅游休闲企业中,26家亏损,3家预减,1家扭亏;26家汽车企业中,14家亏损,2家扭亏,3家预增,7家预减;19家影视企业中,14家亏损,1家扭亏,3家预增,1家预减;12家航空企业中,9家亏损,3家预减;50家零售企业中,24家亏损,19家预减,7家预增。
最严重的亏损集中在航空领域。疫情致一众航司载客量断崖式下跌,尤其是在2月,三大航载客人数下滑均超80%。海航控股一季度亏损62.9亿元,南方航空亏损52.6亿元,中国国航亏损48亿元,东方航空亏损39.3亿元。
旅游业同样损失惨重,一季度,30家企业中有17家由盈转亏。由于旅行社业务全线暂停、景区和酒店业务也受限,龙头旅游股中青旅一季度亏损1.98亿元;而以免税店业务为主的中国国旅,因客源大幅下降,一季度亏损1.2亿元。
影视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与旅游业相当,19家企业中有10家由盈转亏。其中,万达电影在一季度首亏,亏损额达6亿元。院线方面,万达600余家国内影城自1月23日至今全部暂停营业,恢复营业时间尚未确定;影视制作方面,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其他影视剧拍摄计划延后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行业不乏亮点。包括欢瑞世纪、华录百纳、华策影视三家公司实现一季度业绩增长。华策影视可谓一匹“黑马”,由于其电视剧业务占比在7成以上,受疫情影响较小,实现净利润1.1亿,同比增长205%。
零售行业则出现分化,以百货商场为主的公司在一季度无一例外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而以商超为主的公司则实现了逆势增长。
以商超业态为主的永辉超市,由于刚需消费拉动,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5.67亿元,同比增长39.5%。此外,经营业务类似的家家悦、华联综超、新华都也实现了逆势增长。
汽车行业中,作为领头羊的上汽集团,面对一季度国内车市的惨淡状况似乎也无能为力,其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下滑48.35%、86.42%。但汽车行业还是相对乐观,26家企业中有近半数实现盈利。
复苏进行时
虽然一季度上述行业陷入困顿,但随着国内疫情缓解,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实际上,3月宏观数据已出现回暖。3月社零下降15.8%,较1-2月收窄4.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必选消费保持稳健,粮油食品、饮料、中西药品类等保持正增长。
而在上市公司层面,此前证监会发布的再融资政策发挥作用。如在现金流紧张的影视行业,包括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当代东方等纷纷发布再融资预案,目的以偿还银行贷款和补流为主。
一位上海的资深投资人士对记者表示,“定增案例的增多,侧面反映了当下的市场困境。定增是目前上市公司为数不多的、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的途径。”
但对于更多消费行业来说,钱还不是首要问题。“消费行业一旦正常经营,现金流不是问题,难的是消费信心的恢复。”湖北一位零售业上市公司董秘对记者说。
为了刺激消费,各地相继出台扩大消费措施,如发放消费券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通过补贴方式来提振消费。杭州财政局统计,第一批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
在汽车行业,国家再度打出政策组合拳,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至2022年底,并鼓励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旅游行业也纷纷展开自救。如在4月3日,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宣布面向全国发放消费券,无数量限制。众信旅游则与全国文旅同行建立合作,并针对不同省市推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被疫情压抑的出行需求也在逐渐爆发。4月29日,北京市宣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调至二级,这意味着国内低风险地区进京出差、返京人员,不再要求居家隔离14天。第二天,航空板块开始发力,华夏航空涨停,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东方航空纷纷跟涨。
“从当前疫情控制情况来看,虽然报复性消费被普遍认为不会到来,但消费的复苏是确定性事件,只是行业、时间先后的问题。”一位策略分析师说。
目前来看,零售行业已借助电商、线上平台等逐渐复苏;汽车行业随着车企复工复产,加上政策刺激,有望在二季度回暖。业内人士认为,“航空业虽然一季度损失惨重,但看好长期发展趋势;旅游业和航空业类似,短期受疫情影响大,但长期还是看好,尤其五一假期来临,需求有待释放。影视业由于复工时间较晚,下半年有望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