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千古一帝”吗?这不是黑色幽默,有充足的证据

把刘禅称为“千古一帝”,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不过,如果你在看了我下面的表述以后,可能你就不这么认为了。实际上,评价刘禅是“千古一帝”,这个话并没有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图片
其一,刘禅权力被完全剥夺,皇位却依然稳如泰山。
在后三国时代,整个蜀汉政权的权力,可以说完全集中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诸葛亮实现这一个目标,并非一帆风顺,他也算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诸葛亮政治斗争的工具就是北伐。通过北伐,诸葛亮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剥夺了李严的军权。在刘备的托孤中,李严是负责内外军事的。但是诸葛亮通过北伐,巧妙地把李严的权力转移了过来。李严最终仅仅成为一个运粮官。而这个官他还当得很差,最后被诸葛亮很有说服力地把他拿下。
二是打击了魏延等元老派。在刘备的元老派中,李严和魏延是最大的两个(吴懿和赵云本来也是元老,但他们并无权力欲望,不构成威胁)。其中魏延是对诸葛亮构成最大威胁的那个。但诸葛亮通过对魏延的不断打击,让魏延最终身败名裂。而诸葛亮也彻底削掉了元老派的势力。
三是另外组建权力中心。依然是通过北伐,诸葛亮另外组建了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是有别于刘禅的成都权力中心的。诸葛亮也通过这个权力中心,和刘禅分庭抗礼。
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权臣,但是他却并没有夺刘禅的皇位。这一点,固然与诸葛亮的性格及道德约束有关系,但是,刘禅能够做到始终不猜疑他,却也至关重要。如果刘禅有猜疑诸葛亮的行为,两人就会产生抵牾,产生矛盾,最终逼得诸葛亮“只好”夺位,那是一定的。毕竟历史上权臣最终夺位,都是这么过来的。
刘禅能够做到“用人不疑”,这一份大肚,古今皇帝有几个人能做到?难道这还不值得被称为“千古一帝”吗?
图片
其二,刘禅不愿生灵涂炭,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当邓艾打进成都的时候,邓艾实际上只有2万人,而且还都是一些经过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兵。如果刘禅当时积极组织防守,并且通电全国各地,让各州郡回援,发动对邓艾这2万的冲击,未必不能打胜。只要姜维在剑门关阻挡住钟会的大军,对于邓艾来说,就是瓮中捉鳖。
而且,镇守公安的大将阎宇,就已经带着大军回来救援了。这个阎宇其实来头不小,当年黄皓一定想用他单换姜维,可见也是有一些本事的。还有,南方的孟获,只要招呼一声,也可以很快回来。
但是,刘禅在这时候,却放弃了成都,迅速就出城投降。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刘禅很懦弱。但是,为什么不可以认为,刘禅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愿意生灵涂炭呢?毕竟只要刘禅守城,必然会发生惨烈的战争。邓艾虽然是疲弱之兵,但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绝对是要拼命的。如此一来,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是一定的。
再说了,三国最终必定是要统一的。当时蜀国已经山穷水尽,魏国统一,只是个迟早的问题。与其鱼死网破,不如归顺中原政权,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偏偏要割据呢?
如果刘禅真的有这样的思想觉悟,那么刘禅的境界,在历史上的皇帝中,显然是绝无仅有的。称他为“千古一帝”,并不为过。
图片
其三,刘禅韬光养晦,保护一众蜀地百姓。
刘禅到了魏国以后,司马昭试探他,问他思念不思念蜀国。刘禅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其实,按照常人的思维,都是会思念祖国的。刘禅这么回答,是因为他很傻吗?显然不是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他很傻的记载。只有一种可能,是装傻。但一个人不傻,却能把傻装得很像,还能骗过狐狸一样的司马昭,绝对是有大智慧,同时也有大忍耐力的。否则的话,谁也做不到这一点。
刘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蜀汉皇室成员,保护蜀地老百姓。因为一旦他表现出思念蜀国的样子,不但他自己活不了,同时,司马昭也会把俘虏到魏国的蜀汉皇室成员,全部给杀掉。也不会放过蜀汉的大臣及蜀汉那些忠于故国的老百姓。刘禅当然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他要极力保护老百姓,因此,他才会不惜在历史上留下“傻子”的污名,说那样的话。
情愿自己背黑锅,都把好处留给别人的君王,这是一种“仁者之心”的大情怀。拥有这样情怀的人,还不算“千古一帝”吗?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