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小苏莽 青藏两省区的“边地驿站”

央广网玉树5月3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杨慧瑾 董亚洁 曲田)小苏莽乡是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最偏远的乡镇,与西藏、四川接壤。依托地处三省交界的地缘优势和环境优势,小苏莽乡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加工业和边界商贸,培育“边地经济”,开辟了脱贫新路径。

清晨从玉树市出发,沿着214国道南行90公里,从下拉秀乡转入县道,就是前往小苏莽乡的方向。格拉山,最高峰海拔5200米,这是长江和澜沧江源头流域的分水岭。大格拉山终年积雪,地势险峻。

中午时分,记者终于抵达小苏莽乡政府所在地。小苏莽乡地处江曲河谷地及两侧滩地和山地之间,是玉树市最大的乡镇,也是芫根的原产地之一。

尕玛美久是玉树市莫地芫根饲料加工厂的厂长,车间虽然在生产,可有一些必备资质还在审批流程中,小苏莽乡的一位副乡长专责为企业催办这个事,这天终于有了消息:“刚才电话里说,马上就要批下来了,我想着就是扩大规模。”

玉树市莫地芫根饲料加工厂2016年建厂,具备每天加工8吨芫根、燕麦混合饲草料的生产能力。眼下正是牧草青黄不接的时节,周边各个牧委会急需这种颗粒饲料。

尕玛美久告诉记者:“饲料主要销往西藏昌都、拉萨等地,如果现在能扩大规模的话,销路不是问题,希望规模能扩大到年生产1万吨。”

芫根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藏语名为“纽玛”,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在探索产业扶贫过程中,小苏莽乡莫地村形成了“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的芫根种植和以芫根为主的颗粒饲料加工产业。

今年,莫地村计划在原来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到5000多亩。在当地牧民眼里,芫根可是一件既能养家还能增收的宝贝。村民丹增对记者说:“一些芫根由饲料厂收购了,这些芫根是两年前的,个头大、品质好,价钱也好,再放上一段时间,等价钱涨了我再卖出去。”

莫地村驻村第一书记腾乔生格来自玉树市教育局。他认为,莫地村发展芫根产业前景广阔,下一步主要从改善交通上下功夫。他说:“这里海拔低,芫根也特别的好,但是由于长期有大型车辆通过,导致道路越来越坑坑洼洼,村里的山货运不出去,最大的弊病在这里。”

莫地村往南是草格村,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面达乡相连。在这条2012年修成的水硬化乡道上,频繁有驶往西藏方向的大型车辆通过。当地人讲,自古以来,这条道路就是青海、西藏两地商贸往来的主要通道。青海这边的水泥建材、米面油、家电等,成为西藏边界地区群众最受欢迎的物品。

草格村村民尕玛卓平从2009年起就在青海和西藏之间跑运输。这次,他装载了一车建材准备运到西藏昌都市,顺便给自家的商店捎带了一些饮料、方便食品等。他说:“这是从西宁拉到玉树,玉树拉到昌都的。一直就在跑这条线,一年差不多能跑20趟。主要拉老百姓要的粮食,要的水泥钢材,反正要啥拉啥。”

玉树市小苏莽乡草格村,是一个规模不大但依山傍水的边地小村庄,它与西藏昌都市面达乡“一桥相连、一河相隔”。为壮大草格村的集体经济,小苏莽乡借力边镇优势,将扶贫产业资金用在开设加油站、商贸店等方面。

玉树市小苏莽乡草格村村民、草格村小超市销售员尖尕才仁告诉记者:“超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各种家用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种类全、价格合理。来买东西的,除了本村村民,还有对面西藏面达乡的群众,这段时间卖的最好的就是洗衣机。”

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尕玛卓平的货车终于抵达草格村。他家有一栋两层临街的小楼,一楼开商店,二楼住家,一到地方他就组织全家开始卸货。他说:“我的弟媳妇是西藏昌都那边的,我们和他们那边特别亲近。我们的愿望就是我们的路修好,希望建个大市场。”

跨过草曲河,就是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面达乡,这里正在进行“撤乡建镇”、重点打造边际带“美丽乡镇”的前期工作。这是西藏面达乡为了方便两地贸易往来建成的集贸市场,正在面向青海和西藏的经营户招商。两地的乡镇干部正在就有关问题开展对接交流。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面达乡乡长万世明介绍:“我们两乡之间和玉树市、卡若区都是互通的互补的。我们是贸易互通,人员互通,经济互通。我们两乡之间、两区之间已经融合在一起了,融合在一起,就便于我们脱贫发展经济。”

一水连两乡,边镇美如画。小苏莽乡所属各个行政村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各村第一书记和两委班子没有丝毫懈怠,正在带领群众深挖地处边界、林草资源丰富等潜在优势,为打造边际带“美丽乡村”,建成全面小康努力前行。

玉树市小苏莽乡党委书记诺布江才说:“我们的地理位置不像其他乡,我们的地理位置往西藏昌都和云南,离这些区域都非常近。最主要的就是公路建设,从巴塘乡到我们小苏莽乡,都可以修油路,修起来之后对双方的发展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