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下辖的和林格尔、武川有什么历史?

在我国的省会城市(含各省级行政区的中心城市,下同)中,名字为四个字的只有两个,就是新疆的乌鲁木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曾称为归绥,在当地语言中,“呼和”是“青”的意思,“浩特”的意思就是“城”。当年建城时用的主要是青砖,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北界阴山和大青山,西南临黄河,东南隔着长城与山西省交界。呼和浩特的面积并不大,约1.72万平方公里,在面积约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这个面积只能排在倒数第二位。不过有意思的是,呼和浩特面积不大,但辖区几个县级行政区都很有特色。

呼和浩特有个县叫托克托县,看似名气不大。黄河你总知道吧,作为我国母亲河之一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然后一路向东奔腾。几经曲折,黄河呈西南——东北方向穿甘肃兰州、宁夏银川,后进入内蒙古境内。我们都知道黄河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几”字上面的那一“横”就是黄河最北部呈西——东走向的那段,两侧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由西向东流淌几百公里后,然后来一个大转折,由北向南流淌约八百多公里,成为陕西省与山西省的界河。这个大转折在哪呢?就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附近。

呼和浩特有一个和林格尔县,这个县位于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的正南方,看似名气也大不。不急,你总知道南北朝有个强大的北魏王朝吧。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亡于公元354年,先定都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严格来说,北魏在386年并不是建国,而是复国,复哪个国呢?就是代国。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是代国最后一位国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代国的地盘主要是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也就是呼和浩特附近和大同附近。

图-呼和浩特东站

公元376年,已经灭掉前燕的前秦宣昭帝苻坚灭掉了代国,北方一统。不过由于前秦内部太乱,最终在淝水兵败后土崩瓦解,鲜卑慕容部恢复了燕国,史称后燕。鲜卑拓跋部也没闲着,复立了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代国的国都在哪呢?盛乐城,也就是现在和林格尔附近。北魏建立后,虽然定都在平城和洛阳,但和林格尔始终是北魏帝室的根脉重地。别的不说,北魏有很多皇帝死后葬在盛乐,比如开国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统一北方的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冯太后之夫)、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等人。至于之后的北魏帝王为何死后不再葬在盛乐了?很简单,迁都了。

和林格尔的名气不算太大,但呼和浩特另一个县——武川,名气就比较大了。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一直生活在北方,但孝文帝致力汉化,把国都迁到了洛阳。北魏的重心就放在了中原,这引起了北方留守鲜卑人的强烈不满,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最终,北方发生了著名的六镇之乱,最终把北魏王朝炸得粉身碎骨。六镇从西往东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其中武川镇就在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曾命名为黑城,后来改成了武川。

说到武川,就不能不提一个人物,他没当过皇帝,却开启了隋唐作为第二黄金帝国的大幕,他就是宇文泰。北魏末年北方大乱,有两个牛人最终将北魏帝国一劈两半,各占一半。怀朔镇的高欢控制东魏,其子高洋最终取代东魏建立北齐。武川镇的宇文泰控制西魏,后裔废掉西魏建立北周。在二魏对峙初期,东魏强西魏弱,西魏后来居上,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但武帝不久后就驾崩了。仅过了四年,到了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近四十年后,隋朝灭亡,李渊建立了唐朝。

武川县航拍图

宇文泰为了能在高欢的强大攻击之下活下来,以武川人为主组建军队,比如著名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八柱国有一个人叫李虎,他的孙子就是唐高祖李渊。稍次一等的十二大将军有一个人叫杨忠,他的儿子就是隋文帝杨坚。后世学者将这些武川出来的牛人统称为武川军阀,不过“关陇集团”的知名度更大一些。隋朝和唐朝的开国皇帝都出身于武川军事系统,他们的帝国实际上还是北周的延续。

除了托克托、和林格尔、武川之外,隶属于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的历史都非常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