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水泄露背后:诈骗电话报出用户完整卡号 信息泄露机构来回踢皮球

图片
作者: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
脱口秀演员池子(本名王越池)通过微博反映其个人账户交易信息被调取一事,让涉事方中信银行站上风口浪尖,银行客户个人信息安全性问题也被广泛讨论。
虽然中信银行已经做出了道歉,但是大众仍然“不买账”。
在腾讯相关话题中,有网友评论认为:银行泄露客户信息,这是惊天大丑闻,以后谁还能放心地相信中信甚至是整个银行体系?这件事显然已经给整个银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不遵守规则是很可怕的。
从网友的评论中不难看出,泄露客户隐私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我们身边经常出现一些骚扰电话,有的是让你买理财的,有的是给你推荐一只“牛”股的,相信大家对这类骚扰电话已经司空见惯。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为什么涉及个人隐私的金融信息被泄露了?
1、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事关重大
曾有用户接到诈骗电话 对方能完整报出其银行卡号
此次的“池子流水泄露”事件,并不单纯涉及到隐私泄露问题,而是上升到了个人金融信息泄露。
一般来讲,我们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银行账号等信息可以视为“隐私信息”。因为,有些信息一旦被他人知道,或者让不法分子获取,很容易带来二次伤害。
例如:有人知道你家庭地址,摸清楚家里有几口人,趁着你家没人搞个破坏,或者老人在家去家里诈骗,这些现象在前几年屡见不鲜。
此前,315曾经曝光过,电话营销、诈骗的“黑色产业链”,只要有了你的手机号,一些不法之徒就通过手机联系,进行诈骗或者非法集资。
现在,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好友,甚至冒充你的熟人,比如某某介绍的。值得深思的是,冒充熟人,骗子是怎么知道的?个人信息到底在哪个环节被泄露了?
个人金融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如果个人金融信息泄露,那将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比如,之前一位朋友接到过一个诈骗电话,对方装作是公检法人员,在对话中竟然能说出自己银行卡号,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这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骗子到底是如何知道银行卡账号的。一般来讲,个人银行卡信息都是完全保密的信息,之前想获取银行卡信息只有通过办理相关业务时才会需要填写。
现在只要是在任何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电商平台购物,都要求填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那么这些信息是做脱敏处理被保存了还是又转卖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从此次事件上来看,中信银行确实违反了相关法规,未经本人允许、授权,为了所谓的“大客户”的利益,绕开正常流程,查询打印他人流水。
那么,这种泄露隐私的行为在金融机构是普遍存在的吗?
2、同行业“飞单”问题值得关注
刚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软件推销电话就打来了
这里必须要说到关于金融行业的“飞单”问题。
其实在多年前,金融机构业务之间就出现了“飞单”。通俗的解释为:我的客户卖给你,你也做,变成了客户共享。
很多人去银行刚买了理财产品,没过多久保险公司给你打电话问你买保险吗?一开始觉得是巧合,后来这种事儿越来越多,难免不让人产生联想,是不是我的个人信息被转卖了。
更为直接的是,前脚刚在证券公司开立了个人股票账户,过几分钟推荐股票的,卖炒股软件的就直接打电话来。难道刚才开立的股票所填的信息直接就卖给了炒股软件公司。
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的隐私泄露“黑色产业链”都是“利益共同体”。
个人金融信息的泄露,能让那些知道你信息的机构把你刻画得更加清晰。比如这次“流水泄露”事件,单纯的看就是银行交易记录外泄,其实则更是消费记录、转账记录、以及银行卡余额的外泄。一旦掌握了这些数据,个人的消费、个人的收入的多少,以及你什么时候发工资,信用卡还款多少钱…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甚至还能推断出你下一步的动态。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老板,你的流水泄露,也能够反映出你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甚至掌握你信息的人能够通过流水判断出你未来的资金流,是否需要融资等等。
所以,个人金融信息从很大程度成了金融行业“飞单”的“必需品”:我有多少有效客户,客户的价值是怎么样的,一清二楚。把客户的信息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3、亟待监管出具更严厉处罚措施
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无法追溯源头,可能泄露信息的机构来回踢皮球
2020年,央行将出台关于《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条例。金融信息泄露、贩卖问题已经得到了监管的重视。然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泄露或者未经允许私自查询客户信息,处罚太轻。
根据媒体报道:中信银行一份发行文件中显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三年时间内中信银行子公司、分支机构受到银监会、央行行政处罚的案例,多达150多起,累计罚款金额为1.1亿元。
2014年,中信银行石家庄支行因为查询客户关联企业的信用报告,但未按规定取得信息主体书面授权,被罚款6万元。
这是能够看得见的处罚。从法律层面上来讲,这种“惩戒”确实太轻,仅仅是罚款了事。
很多网友也评论到,自己的个人金融信息被泄露,还有的甚至没在银行提交给过任何贷款申请、信用卡申请就被莫名其妙查征信。
说一个我现实经历的案例:2019年,我购置了一套住房,在某银行取得了住房贷款。住房原定在2020年4月装修。就在不久之前,我接到一则电话,电话中声称,知道我在某银行取得贷款,也知道房屋快要交付,对方自称是我房贷放款银行消费金融部,问我是否需要装修贷款。
我打电话向房贷放款银行求证,得到的答案是消费金融部门并没有打过我电话,我问银行为什么诈骗电话知道我的信息和放贷额度,我的电话和信息是谁泄露的?银行表示不知情;问售楼处,也表示不知情。
这就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无法追溯源头,可能泄露信息的机构来回踢皮球,到底是哪个环节泄露的?无从查起,都说自己是无辜的。
所以,亟待监管去解决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问题,调整惩戒力度和惩罚措施。池子流水泄露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而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都发生过的普遍事件,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关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