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体育下乡 战贫亦领新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广东各地正积极行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攻下贫困最后堡垒,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为了让大家了解广东脱贫情况,羊城晚报走访全省五个脱贫攻坚建设突出村,进行了系列专题采访报道,以下为详细内容。

羊城晚报专题系列报道

《两颗产业实弹 有力攻城拔寨》

《万亩青梅产业 激活世外梅园》

《一个柚子品牌 撬动广阔商机》

《四年体育下乡 战贫亦领新风》

《一串特色项目 链起致富坦途》

低埇村位于茂名化州市杨梅镇西南面,是广东省体育局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定点帮扶的省定贫困村,下辖13个自然村,共1525户5685人,其中贫困户69户207人。该村规模大、人口多,村民人均收入差别悬殊,情况复杂,在脱贫攻坚上面临着较大压力。自从2016年省体育局二沙体育中心进驻帮扶以来,短短几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扶贫,贫困户100%脱贫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低埇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何央介绍,低埇村之前有上千亩土地被丟荒。“去年我们和村里一位致富带头人合作,发展特色农业,盘活了近200亩闲置土地,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何央告诉记者,2019年,帮扶单位投入150万元发展种植产业项目,与村致富带头人余永忠合作,种植番薯、雪豆、毛豆、圣女果等农产品,每年有投入成本6%的保底收益,即9万元归村集体。

这种合作模式还为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和村民有稳定收入。目前,该项目已招聘村民超过800人次。

除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低埇村还入股了蛋鸡养殖项目和发展光伏发电项目,两者每年分别可获得收益20万元、12万元。

以上三个项目的收益每年共计41万元,为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提供了有力保障。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046.26元增至2019年的13214.24元。2019年11月,全村69户贫困户共2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据悉,全部贫困户脱贫后,所有产业项目收益资金归村委管理,款项主要用于扶贫、助学、重大疾病救助、村内公益事业等方面。

▲低埇村休闲公园成为村民活动好去处 李志文 摄

体育扶贫,让村民爱上运动

从杨梅镇开车到村里,一路都是结实的硬底化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时闻鸟鸣声,地上看不到塑料袋等农村常见垃圾,一派美丽宁静的景象。

但其实几年前,低埇村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何央说,扶贫工作队来到低埇村后多源集资,利用帮扶单位自筹资金1000万元、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和发动村民自筹的资金500万元,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夯实公共基建工程建设和完善其他硬件设施配备,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品位。

年轻小伙子成群结队在球场上打篮球,晚上则能看到村民们在文体广场上休息、聊天、跳广场舞……这是疫情发生之前村里常见景象。

何央告诉记者,2016年至今,帮扶单位共投入600万元建设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在低埇村建了15个文体广场,每个文体广场都有一个全场的篮球场和一套健身设施,为村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低埇村今年还计划建设“11人、7人、5人”三个足球场。

此外,广东省体育局还利用自身体育特色,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例如邀请奥运会冠军教练胡恩勇到村小学开展冠军课堂讲学,组织省女子青少年排球队与当地排球队进行友谊赛等,以此来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力求将体育与精准扶贫工作融为一体,提升扶贫工作质量。

对话第一书记

走访调研在先,施策才能精准

羊城晚报:现在低埇村发展了很多产业,包括光伏、蛋鸡养殖等,您当初是如何确定要引进这些产业的?

何央:大致经过了“走访调研—培训—实施”这么一个过程。以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为例,我先是到村里走访,发现村里有上千亩弃耕荒地,于是就去找致富带头人余永忠,说服他将这些荒地承包起来,发展大型种植业。一开始他有顾虑,我就带着他去华南农业大学参加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培训班,在那了解了一些当前畅销的农产品类型,并接触了电商销售模式,这才回来承包荒地种植农作物。

羊城晚报:多年扶贫工作中,您总结了哪些经验?

何央:首先是大力开展教育扶贫,让那些辍学的学生回到学校去。对于低埇村中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我们会根据其子女不同的上学阶段给予其不同教育补贴,让孩子上得起学。贫困户子女毕业工作有收入之后,很快就能带领整个家庭脱贫。其次是产业扶贫,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整个村子有“造血”能力。单纯地给贫困户补贴,脱贫速度看似很快,但补贴一停止,贫困户很可能马上又返贫了。

数说成效

●全村69户贫困户共207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11月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046.26元增至2019年的13214.24元,全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则从2015年的6325.27元增至2019年的16608.17元;

●2016年至2019年全村共投入4655万元(村民自筹658万元、帮扶单位投入1500万元、政府行业部门共投入2497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项目、助学、大病救助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