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是否有这样的孩子?
因为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非常情绪化,批评不得;
喜欢看着别的孩子玩,却又不敢加入,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得特别谨慎,常被人说“害羞”;
穿衣服、袜子鞋子特别挑剔,因为一根线头或者一个标签就这里痒那里痒,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衣服只要打湿了一点点,就绝对要脱下来。
很怕噪声,会被突然的响声吓得哭起来;
非常擅长察觉环境中的小细节,什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大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被TA留意到了;
很强的同理心,好像拥有读心术,能猜到别人在想什么,甚至很会操控大人;
有幽默感,喜欢提问,问大问题。
以上问题的答案如果全部是Yes,那么恭喜你,你家有一枚高敏感宝宝。
我家悠悠是,她爸爸马克思也是,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好好谈谈这一概念。
如何定义高敏感?
高敏感一词,可不是由心理学家随便定义的,而是由脑神经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发现和定义的,是近20年来比较新的发现,这个概念目前在大众生活中并不普及,很多人自己是高敏感却不自知。
在脑神经科学领域,高敏感人类有自己的专属名称,叫Highly Sensitive Person(简称HSP),高敏感孩子叫Highly Sensitive Child(HSC),完全由基因决定,与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无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么是HSP,要么不是,不存在中间值。
HSP在人群中的比例约占15%-20%,这个比例不算低,它不是一种病,反而可以看作是一个基因优势。
并且,高敏感的基因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目前已在100多个物种中发现了高敏感群体的存在,比例都在15%-20%之间,说明这种基因表达在物种进化中有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才会被延续下来,没有遭到淘汰。
HSP的神经系统比一般人更加敏锐,表现为对周遭环境的高响应,无论是灯光、声音、气味,还是人们的情绪,HSP的大脑都会做出比一般人做出更快更强烈的反应。
高敏感孩子因为具有敏锐的意识,通常在智力、创造力和情感上都有天赋,在幼年时就表现出真正的同理心和高情商;缺点是他们也容易被人群、喧闹、新情况、突然的变化和其他人的情绪困扰所淹没。
脑神经科学家给HSP归纳了四大特点,同时具备以下四点才是HSP,缺一不可。
1. 处理信息的深度
HSP喜欢思考有深度的问题,问大问题,使用不符合其年龄的大词,有幽默感;做决定时优柔寡断,因为同时思考太多方面和可能性,脑子里有big picture;对陌生人和新环境很慢热又谨慎,因为TA总要先进行观察和全面思考后才会采取行动。
2. 容易过度刺激
对变化、疼痛的反应比一般人更猛烈;噪音看上去能让HSP感到实际上的疼痛;抱怨太冷、太热;鞋子袜子不舒服,衣服穿着痒;因为太兴奋难以入睡或者半夜醒过来;需要独处和安静玩耍的时间(相对于热闹的多人玩耍)。
我前几天还发了朋友圈吐槽悠悠出门前换了四双鞋都不满意!平时洗手,只要有一滴水沾到她的袖子上,她就一定要换衣服...
即便HSC和其他人处于同一环境,但由于神经高敏感的特质,他们从环境中吸收的信息要远高于他人。一般人当然也有达到过度刺激的状态,只是HSP更容易到达那个阈值。
3. 超强的情绪感知力和同理心
因为HSP更关心周遭环境中的一切,他们对情绪的感知力也特别强,在社交互动中能够很自然地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感知对方的感受,具备超强的同理心。
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更深的感受,容易哭泣,完美主义,对犯下的最小错误或者不顺心都反应强烈;容易注意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包括学校朋友、家人、陌生人、动物甚至是电影里面的人物),产生共情。
比如,悠悠经常看动画片/纪录片看着看着就哭了,跟着剧中人物角色的情绪起伏跌宕,很容易入戏。
在脑神经科学家进行的大脑研究中,HSP和非HSP分别观察了陌生人和浪漫伴侣的照片,这些照片表达了幸福、悲伤或中立的情绪,HSP的大脑尾状叶区域(与意识相关的区域)明显表现出更高的活跃性。
4. 对微妙的刺激敏感
HSP对细微的声音、气味、细节等都高度敏感。但HSP的高敏感并不仅仅是因为感官发达,而是在大脑层面的更多思考活动促使他们比一般人有更强的感知力,更容易注意到不起眼的细节。
这一点也有很多脑科学实验提供力证:让HSP和非HSP同时看有细微差别的两幅画,或者在跳动的画面中寻找细节目标,HSP的大脑活跃度明显高于非HSP,能够更快更准确的找出来。
而完成实验任务后,HSP也比非HSP感到更累,可以理解为用脑更多,所以更容易感到疲惫和压力。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开看待。若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3),就不会引发深度的信息处理和思考(1);喜欢深度思考(1)意味着关注和察觉细微之处(4);正因为太容易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所以更容易感到过度刺激(2)。
HSP不一定等于内向害羞,事实上有30%的HSP是外向性格。
高敏感是优势,还是劣势?
那么,家里如果有一个高敏感的孩子,家长是该高兴还是苦恼呢?
高敏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接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成年后TA会和其他人一样快乐,甚至更快乐。
而如果童年经历不那么愉快,感受到了过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那么他们成年后也比有着同样童年经历的一般人更容易抑郁、焦虑和害羞。
因为HSP对一切事物都有更高的感知度和响应,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对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刺激,他们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HSP在压力大的环境中,比其他人更容易生病和受伤;但在压力小、家庭幸福的环境中,却比其他孩子更少生病和受伤。
也就是说,HSP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比一般人更大。给TA一个好的环境,TA能比一般人成长得更好更快乐;而给TA一个差的环境,TA也会比一般人受到更大的伤害,后果更严重。
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快乐的童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HSP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能从中受益更多,这种受益体现在学习成绩、社交能力、自控力、安全感、道德感等方方面面。
因此,高敏感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取决于我们能提供给孩子怎样的环境。环境好,那么HSP的基因优势会得到放大,发展为一种别人没有的天赋;环境不好,它的劣势也会被放大,使人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在群体中,我们需要有一部分人/动物具备这样的高敏感特质,他们善于观察,敏锐细心,爱思考有深度的大问题,关爱他人。
如何因势利导,是高敏感娃父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培养好了,那可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哦!
父母该如何做?
很多父母都觉得,养一个高敏感娃太累了,经常被他们折磨得情绪崩溃。
一个非HSP的孩子如果从秋千上摔下来,可能哼两下就过去了,不会放在心上。
而像悠悠这样的高敏感娃,总是想得特别多,内心活动丰富无比。她注意到了摔下来时被远处两个孩子嘲笑了,哭得停不下来,再也不愿意回到秋千上。
因此,作为HSP的父母,我们也不得不变得敏感一点,去接纳HSP小人儿的天生敏感。
我可以给大家以下建议:
1. 调整心态,接纳孩子的天性,视高敏感为天赋,而不是缺陷
孩子不断哭泣、退缩和回避正常的社交场合,让我们很容易对他们感到沮丧和生气,发出“为什么你就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拷问。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有缺陷而去指责TA,并且要求TA做个正常的孩子。
高敏感是基因决定的,后天无法改变。拥有高敏感基因的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无法强迫自己变得不敏感。
不要对孩子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那么爱哭?”,而是试图理解她的情绪,陪她在情绪里待一会。
像我家马克思,我以前写过他对细节的敏感,在餐厅吃饭,他做不到不听旁桌人的谈话,那些背景声不受控制地一一钻进他的耳朵,并被大脑处理。
我俩一起走在街上,他吸收的信息远远比我多。面对同一个人讲话,我可能只记住了那个人的脸,而马克思却连人家穿的衣服鞋子、戴的耳环、化的妆通通都记住了,还能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措辞把对面陌生人的家庭背景猜个八九不离十,让我经常感叹他会看人的特异功能
敏感性通常是创意艺术家、创新者和高天赋孩子的特质。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卡尔·荣格,约瑟夫·坎贝尔、亚伯拉罕·林肯和罗斯福都被认为是HSP。
父母先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如创造力、洞察力和敏锐的智力)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那些挑战时(即情绪化、内向、挑剔、害羞或过度活跃),更加从容淡定。
2. 和孩子成为合作伙伴
高敏感的孩子通常都很通情达理,因为他们本来就很擅长理解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常常表现出懂事和愿意合作的样子。
对这样的孩子,好好讲道理和共情,明显比冷冰冰的命令和严酷的惩罚更加有效。
相反,严厉的纪律和强迫反而可能引发我们想要避免的行为,如情绪崩溃和大发脾气。
与孩子合作意味着我们要充分了解和预见在哪些情况可能引起高敏感孩子的不适,接纳孩子的不适,并试图去支持和帮助他们。
比如,知道处于陌生人群可能引起孩子的不适,那么就尽量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并陪伴孩子慢慢克服,而不是一味把孩子往前推,强行鼓励孩子尝试。
3. 不要施加过多压力和强迫
高敏感的孩子对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都非常敏感。哪怕没有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他们也会本能地希望尽量做到让别人满意。
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会差,因为他们有很高水平的羞耻心和察觉性,对自己要求高,希望尽量把事情做好,无法容忍随便凑合的质量。
不过,有时候正因为太想把事情做好,顾虑太多,反而导致迟迟不敢开始,退缩不前。
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施压推娃,反而是帮孩子减压,给予孩子尝试的信心和支持,或者陪着TA等一等,接纳TA的短暂性退缩。
切不可采取激将法,指望孩子在负面的语言打击之下越挫越勇,这一招对HSP只会适得其反,越强迫,就越不想做,还影响亲子关系。
4. 创造平静的氛围
由于高度敏感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因此值得花些时间来创建与其天生气质相符的空间。
允许孩子在家里搭建一个属于她自己空间。悠悠很喜欢用椅子、沙发垫、抱枕、羊毛毯子等等来搭建她自己的小窝,然后把一堆毛绒娃娃放在小窝里。她可以一个人躲在狭窄的小窝里和毛绒娃娃玩两个小时,甚至非要在小窝里睡觉。
高敏感的孩子需要在这种宁静又安全的独处环境中重新恢复面对外部世界所需的能量。
说实话这样的小窝如果搭在客厅里非常占位置,我每次拆了一个,悠悠第二天又会搭一个新的,怎么拆也拆不完...
5. 温柔的规则
由于HSP的高敏感性,他们本身能够很好的适应和遵守规则,但是试探大人的底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敏感就屡屡失守,该守住的底线还是应该坚持。
在规则的制定上可以和孩子有更多讨论,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制定人性化、尊重孩子的规则。
6. 教孩子学会拒绝
HSP是天生的温暖者,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愿意为别人付出更多。由于不想伤害他人,常常把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之上。
这样的特质能为HSP赢得好人缘,但是活得也累。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从小告诉孩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是被允许的,拒绝别人不代表自私,有必要设定界限,不在过度帮助别人中忘了自我。
7. 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这句话很像废话,倾听还不容易啊,但事实是很多人都不会倾听。
倾听,是不带预设和评判的听。HSP情绪敏感,有时陷在情绪里,并不需要建议,也不想听到“为什么你不该有这样的感觉”的话。有时,TA只是需要你安静地听,理解TA,安慰TA,陪着TA就好。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或者参加某项活动,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父母去挖掘。HSP对不公、嘲笑、孤立、霸凌等残忍行为有着更深更强烈的感受。
而能够听到真正原因的前提是,让孩子感到告诉父母真相是安全的,会得到理解的,能引起共鸣的,否则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TA的真实想法。
在我家,因为马克思自己是HSP,所以他非常理解同为HSP的悠悠。在悠悠出生的头几年,马克思陪悠悠并不多,我一度担心悠悠将来会和马克思不亲。
没想到在悠悠会说话以后,马克思用他那超强的共情能力很快赢得了悠悠的亲近,一个人带娃也得心应手。
要不是马克思自己是HSP,我根本没有机会了解到HSP的存在。事实上,HSP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特别,他们很会掩饰自己的天赋,除非是非常亲近的人,一般人很难察觉到身边的朋友是否是HSP。
作为HSP爸爸,马克思比我更容易理解悠悠的情绪和特殊需求。我后来自己研读了一系列关于HSP的研究论文之后,才对悠悠和马克思各种看起来过于挑剔的行为和敏感情绪有了更多理解和包容。
HSP孩子非常需要一个能够理解TA的成年人,引导TA学会如何在这个并不太珍视其内在价值的世界中,使用他们的独特天赋。
如果你的孩子也同为HSP,我想对你说一声:恭喜你哦!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在为这个世界多贡献一个温暖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好!
查看原图 2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