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河北”的河南

文章转载自:地缘谷

ID : Geo-Valley

NO.203

凯风自南/文

安禄山从范阳、卢龙起兵横扫河北道,快速将兵锋推进至黄河一线,而唐朝政府军则因为黄河天险被河北道独占无法进行快速反应,只能仓皇组织兵力在河南进行抵御,最终丧失了扼杀叛军的战略先机。

河北合南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 图/地缘谷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山川河湖的地理方位永远是无数中华地名的最初底色。从以太行山方位命名的山西、以崤山方位命名的山东,到以洞庭湖为界分割的湖南湖北、再到北方最为熟悉的河南省与河北省……无论今天的土地经历了怎样的桑田沧海与时代变迁,我们总能从今天的地图之上窥探到他们划分的山川痕迹

不过,现实中我们熟悉的省份地图并不总是平滑规整,中国各省的行政区划变迁,总会在“山川形便”原则的基础上,勾勒出人类政治历史进程的印记,成为了我们难以理解的特殊情况。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河南,今日河南省的大部分区域虽然处在黄河以南,但是豫北的济源、焦作、新乡、鹤壁、濮阳与安阳六市(济源为县级市)却非常另类的横亘于黄河北岸,成为“身在河北心在南”的典型代表。

“河北”六市

河南河北

自先秦时代开始,河南这一华夏文明发祥地就以“豫州”之名置身九州之列。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中曾对豫州的地理方位进行了明确的记载:“荆河惟豫州”,明显就是将黄河与荆山(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作为豫州南北的天然山水分界线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黄河作为行政区划的界限十分明确。当时的黄河下游流向较今天下游偏向北,其在河南郑州一带与向东北与今之黄河分道扬镳,随后沿新乡、濮阳、聊城与沧州一线,基本沿今日山东与河北的交界线为河道由今天沧州黄骅岗一带入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

依此为界,大河南岸自西至东为三川郡、东郡与济北郡,北岸则依次是河内、邯郸与巨鹿三郡,南北六郡以河为界,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秦朝末年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就是在今天河北邯郸馆陶一带渡过黄河,向秦军发动了破釜沉舟的攻势。由此可知,当时的黄河河道较今天向北移动数十公里。

破釜沉舟的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王离、章邯率领的秦军

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东郡濮阳瓠子口(河南濮阳)决口,水入瓠子河,东南由巨野泽(后来的梁山伯)通于淮、泗而入于海,梁、楚一带连岁被灾。当时洪水泛滥达16郡境,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成灾20余年。这种泛滥的情况一直到东汉初年王景治河之后才逐渐平稳,新形成的黄河水道流经今天山东梁山县、平阳县、长青县、济南市、济阳县、高青县、博兴县,于今日的黄河河道十分相近。

不只是西汉,黄河泛滥历来是许多封建王朝崩溃的原因

哪怕在近代的民国的黄泛区,

依然有无数民众因为黄河泛滥受苦

在这个黄河决口更道的年代里,黄河作为划分河南河北的地理标识作用基本得以延续,黄河以北为冀州、幽州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河北之地,而黄河以南则是兖州、豫州、青州等河南之地。

直至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李世民宣布并省全国的州县,将全国分为十道。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新设立的河南道辖境“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领30个州府,河北道则是“ 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24州和安东都护府。由此可知,唐代的河北道与河南道依旧是据黄河来划界,遵循了山川形便这一传统的行政区划概念。

而唐朝的河北道基本奠定了后来河北省雏形(即囊括幽、冀二地,隔太行山而至于海,南尽黄河而北至燕山的传统河北概念)。

燕山,传统意义上的河北分界线

河北道控遏河朔幽云,是唐朝制衡东北与漠北交合之处的军事战略要地,这从河北道在军事领域兼领安东都护府便可知晓。自太宗、中宗征高句丽、武则天征契丹、唐玄宗征渤海,唐王朝在河北道都投入了大量的战争力量,并留下了强大的边防兵力,这种布局虽然在前期稳定了北方的战略局势,但也留下了边将拥兵自重的巨大隐患

后来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凭借河北道以河为界的天然地理优势,从范阳、卢龙起兵横扫河北道,快速将兵锋推进至黄河一线,而唐朝政府军则因为黄河天险被河北道独占无法进行快速反应,只能仓皇组织兵力在河南进行抵御,最终丧失了扼杀叛军的战略先机,最终导致开元盛世的彻底崩盘。

河北道南部

大河变换

北宋建立后,中央王朝对于河北河南的划分依旧遵循以黄河为界的准则,丧失了山脉防御(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国)的河北地区依旧承担了面对北方的防御重任,而这种依托华北大平原对抗北方骑兵的战略选择势必难以长久。

失去作为中原屏障的幽云十六州之后,

辽国兵马入中原便如入无人之境

金人灭辽南下之后,黄河以南的宋军依旧无法御敌于黄河之外,南宋东京留守杜充闻金军将至,乃于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西决黄河入清河,以阻截延缓金军攻势金军,最终导致黄河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改道。黄河夺淮入海,决河由泗(南清河)入淮,是为河道南移之始。黄河在今天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与江苏北部形成巨大的黄泛区

黄河水患至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南宋至元朝的整个历史时期,黄河在黄淮平原上左右摇摆,但基本保持了在今天河南兰考县东南鲁苏皖交界一带泛流的局面。而元朝则依旧保持了以黄河为界的行政区划方式。在黄河以北设立腹里(中书省),在黄河以南则大尺度设立了巨无霸级的河南江北行省,用非常“蒙古式”的行政区划方法坚决维护了传统的山川形便原则。

纵跨两大河

以南制北

决定今日河南河北划界的重要事件出现在明朝初年。洪武元年(1368年),统一南方各个汉族割据政权的明军向北进发,向北方的蒙元王朝发动了绝地反攻。

据记载,当时朱元璋与诸将领定下的战略为“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以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为我掌握。”明军从苏北占据山东之后,又快速向西推进占领河南汴梁(开封)与洛阳,紧接着,朱元璋作为帝国领导人亲临前线汴梁督战,明军的目标直指大都(北京)。

兵锋直指大都的明起义军

为了打通河北境内沧州到天津一线的大运河航道,明朝大将军徐达由陆路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出发陆路呼应运河上的水军,一路渡过黄河攻打河北的卫辉(新乡)、彰德(鹤壁安阳一带)、怀庆(焦作一带)诸路,攻下后即置卫辉府、彰德府与怀庆府,归属设在汴梁的中书分省管辖(明朝初年沿用元朝的行中书省制)。

由于明朝军队此后径直向临清一带的大运河一带推进,所以将这三府归属于汴梁管辖可以说是一种战时的权宜之举,以河南汴梁统御河北三府之地而非将之独立建制,可以有效保证明军在河北突进基地牢牢地掌握在自身手中,而大大降低其被元朝河北势力夺回的可能性。

这不仅可以为北上明军提供陆上的战略支撑,也可以为明军北伐不利留下可供转圜的余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政治军事考量。

以河南汴梁统御河北三府之地这一一箭三雕的举措,

直到明清战争时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过,北伐成功之后,将河北三府纳入河南管辖的战时举措不仅没有复员,反而被明朝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固定化。攻入大都的次年(1369),明朝改中书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九年又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自此以后,彰德府、卫辉府与怀庆府属下的原河北各县改属河南。

明清之际的河南省与直隶省(河北省)的分界线基本与今天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明清直隶省(河北)大名府占有今天河南濮阳东五县之地,而明清河南省则占今有今天河北省武安、临漳、涉县与临漳等县。这一微小差别一直延续到了建国之后的平原省时期(1949-1952),直到平原省被撤销之后,上述犬牙交错的县域才分别归入今日的河北河南两省之中。

被撤销的中原省的见证,结婚证

黄河以北三府之地(包括今天鹤壁、安阳、新乡、焦作、濮阳一部),自明朝之后便成为了河南省的固有行政管辖区域,这一行政划分方法体现了明清统治者“犬牙交错”的政治地理划分思维,也是对唐安史之乱与北宋灭亡的经验教训总结

黄河以北河南的变动

明朝军队自南而来,为了防止刚刚占领的河北之地凭借大河之险而出现割据倾向,便将河北三府归入河南管辖,从而保证了明政府以河南统御河北,以三府之地为河南深入河北的战略楔子。这种消弭黄河天险的划分方式符合大一统王朝分区域掌控各地的战略意图,因而得到了后世的继承与发展。

黄河北部的河南城市安阳

VIEW BY地缘谷

作者 l凯风自南 魏晋南北朝史 英法德 东欧中亚 蒙古爱好者

参考资料

明史

旧唐书 · 地理志

汉书 · 地理志

读史方舆纪要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