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一位普通援汉护士的抗疫回忆录

图片
上图为2月7日,谢泽荣(中)在四川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仪式上宣誓;下图为4月21日,结束隔离休养后谢泽荣(中)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的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记者卢宥伊)回忆起在武汉汗水与泪水交织的那61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管护士谢泽荣说:“我最骄傲的是,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许多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康复了,这对医护来说是最大的肯定。”
武汉“封城”那天,有18年护理经验的谢泽荣试探性地和丈夫提出,如果国家要征召医护人员支援前线,她要报名。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一定会去的。结婚17年,我太了解她了。”回想起妻子出发前夜的场景,杨先生眼眶发红。
2月7日,坐上开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大巴,看着前来送别的丈夫身影逐渐消失,谢泽荣内心百感交集。
航班落地前半小时,医护人员开始将普通口罩统一更换为医用N95口罩。“那一刻有种仪式感——我是几万名奔赴前线的抗疫队伍的一员,是为国而战的勇士,这种感情瞬间就战胜了恐惧。”谢泽荣说。
图片
上图为4月7日,谢泽荣跟随四川省最后一批医疗队从武汉返回成都,丈夫和孩子在机场远远地迎接;下图为4月21日,谢泽荣解除隔离休养回到成都家中,孩子拿出为妈妈画的抗击疫情的画。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为了解决湖北在疫情初期出现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中国举全国之力,先后向湖北调集了4万余名医护人员,谢泽荣是四川省派出的第五批援鄂医护人员之一。
机场空空荡荡,谢泽荣和队友碰到了相向而来、并肩作战的齐鲁医院医疗队,两队人马互致问候。等待他们的,是一场与“未知”较量的战役。
深夜,城市未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里,“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仍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华西医院接管了23号、24号病区。
第一天工作时,谢泽荣值凌晨0时至凌晨4时的夜班。在清洁区,她见到已经工作一整天的护士长仍在监督新到的医护人员做好隔离,这让她觉得无比安全。
进入隔离病区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所有医护人员都要经过培训,严防被感染。“口罩要戴两层,还要用胶布贴住,护目镜要尽量密闭,完全隔绝皮肤暴露。一整套防护服穿上后,会有种窒息的感觉。”谢泽荣回忆。
二月初,很多企业挺身而出,转产建线,千方百计保障医用物资供应,让谢泽荣和同事们在前线抗击疫情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她所在的医院物资已有基本保障,但战友们仍然很珍惜防护服,进入病区后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交接班完毕,消毒、更衣。谢泽荣带领四个组员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给危重病人完成俯卧位到仰卧位的大翻身,并且查看病人的全身皮肤,双肩、骶尾部、双脚足跟水胶体敷贴是否保护得很好,几个微泵、呼吸机、心电监护都在有效工作,输液也按计划进行,治疗有序开展。
严格防护的隔离病区禁止家属和护工进入,重症患者又大多是老年人,护士们除了在治疗护理上细致入微,还要承担生活护理的工作。
谢泽荣每天巡查病房,要为病人整理床单,洗衣服,给无法自理的老人喂饭,洗脸洗脚剪指甲。几位病人从防护服背后的名字认出谢泽荣时,会一个劲儿地夸她认真负责,连整理床都有一套标准。
令谢泽荣印象深刻的,是一对确诊的母子。41岁的儿子每天反复询问重症母亲的各种指标。谢泽荣在给65岁的母亲治疗时,目睹了老人在儿子的不断呼唤下,慢慢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她拼命忍住眼泪,以防模糊了护目镜和面屏。
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两个月来,谢泽荣战斗的24号病区总收治109人,死亡2例。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用尽全力去战斗,每一个病人也用强烈的求生欲回馈着大家的努力。尽管护士的工作很琐碎,但谢泽荣觉得,看到病人渐渐好起来,脱呼吸机、脱面罩、脱鼻导管,再自主呼吸,是最开心的时刻。
4月6日,华西医疗队接到撤离通知,此时离武汉解封还有两天。临别之际,病人们争相与朝夕相处的医护人员合影留念,驻地酒店的厨师们敲起了锅碗瓢盆,小朋友们走上街头举起了自己画的送别牌子,特警列队敬礼目送大巴车离去。
谢泽荣看到一个骑着电瓶车的武汉市民,特意停下来向她致敬挥手,阳光洒在他身上,天是不一样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