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狂野!10种土房子里的原味非洲

3000万平方千米的非洲大陆,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着13亿人口,生活着约3000个土著群体,流传着约2000种语言。这片神奇的大陆常以原始的自然风物散发神秘的魅力,波澜壮阔的动物迁徙,纵观大陆的裂谷,无尽的沙漠,大自然在这片土地上挥洒力与美的同时,亦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根植于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凝结了几个世纪的审美与智慧,亦是本土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折射。
杰内大清真寺,马里
图片
位于马里中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最南端的杰内古城被世人称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这里曾是古代的商业中心。沙色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拔地而起,与大地的颜色浑然一体,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这座古城也孕育了撒哈拉之上灿烂的伊斯兰文化。
图片
图片
图源:Instagram
杰内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要数杰内大清真寺。杰内大清真寺是西非萨赫勒式建筑的集大成者,这种风格建筑完全由泥砖,土坯和木梁修建而成,其大型木制支撑梁从墙面上突出,是撒哈拉-苏丹气候干旱地区典型的建筑风格。每逢大集市,身着鲜艳长袍的村民们涌入建筑前的广场,杰内大清真寺就如同被唤醒了一般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杰内古城建于公元800年,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霜对建筑结构造成了损伤。1907年,大清真寺在重新修葺后再次与世人见面,亦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精神象征。
蒂贝莱古龙西彩绘房屋,布基纳法索
图片
在西非文明古国布基纳法索境内,分布着约60个不同的部落。神秘的蒂贝莱村是加纳和布基纳法索古伦西族Kassena人的聚居之地,这里极具代表性的手绘房屋可追溯到15世纪。这种简单而精致的建筑在当地被称为“sukhala”,常出现在酋长官邸等建筑设计中。
图片
图片
图源:thisisafrica
在建造这种建筑时,男女分工明确,男子则通常负责建筑,而古伦西妇女则负责绘制建筑上的纹饰,黑色,白色,米色和红色的色块由泥,黏土,煤和豆子制成的清漆等材料绘制而成。当泥土小屋建造完成后,房子的立面会覆盖上泥土,牛粪和碎石,古伦西族妇女每隔4-5年就会在这些房屋上重新绘制壁画,这些图案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譬如丰收的土地、青草或男性的服饰等等,每间房子的彩绘都彰显了居住者的品味,亦成为当地文化艺术的独特表达。
塔塔松巴,贝宁
图片
贝宁西北部的松巴人是一个擅长于建筑的民族。传统的松巴民居是一种坚固的土堡式建筑,又称塔塔松巴民居(Tata-Somba)。这些建筑通常是两层楼高,由泥墙和稻草屋顶组成,形似炮塔。塔塔松巴房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外壁上都刻有精巧的几何图形,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由松巴妇女手刻而成(与当地人面部的纹饰相似),被视为生育和繁荣的象征。也有松巴族人认为这些图案代表了鳄鱼鳞片,鳄鱼在这里被视为房屋的保护者。
图片
图片
图源:exploring-africa
松巴人的新房子通常建在旧房子的基础上,旧房子则是去世的亲人居住过的,他们相信房屋周围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肥沃。房屋正门外和烹饪区内设有摆放供品的祭坛,在当地人的信仰中,花环、动物头骨和羽毛等祭祀品能够保护房屋并抵御疾病。
加乌伊陶器村,乍得
图片
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和苏丹大草原交界处萨赫勒地区的加乌伊是非洲萨奥文化的中心,也是乍得本土建筑的最好典范。萨奥人是乍得湖沿岸原住民的后代,很早就掌握了制陶、黏土、纺织等技术,创造了灿烂的“萨奥文化”,被后世称为乍得文化的摇篮。
图片
图源:Instagram
加乌伊陶器村以其传统的建筑和陶器制造而闻名,2003年的电影《爸爸出走了》让这座美丽的村庄为更多世人所见。村庄的土制小屋主要由泥土和稻草建成,许多房屋的顶部、底部和入口处都装饰有陶器上的彩绘,房屋的形状也如陶器般圆润饱满。即便受限于经济条件,当地人对美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阿法尔小屋,吉布提
图片
图源:nomads.org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要冲。在这一“非洲之角”上(连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部分地区),生活着古老的浪游者——阿法尔人。阿法尔(Afar)一词同英语中的“遥远”之意,为这一族群的生活方式平添了无穷的诗意。阿法尔人世代以农业、渔业为生,不同于非洲其他地区人民的能歌善舞,阿法尔人保持着安静而独立的生存状态,似乎不为外界所影响。
图片
图源:Instagram
阿法尔人的建筑也充满浪游气息,他们的传统帐篷式住宅由细树枝构造出圆形框架,覆盖着由当地材料编织而成的毯子。即便在一些极端的栖息地,例如古老的玄武岩熔岩流经等裂谷山脉,或是南部的湿地沼泽,依旧能为其遮风挡雨。
蜂巢小屋,斯威士兰王国
图片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斯威士兰王国地处南非高原东南边缘德拉肯斯山脉的东坡,炎热的气候使得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建造出了一种形似蜂巢的独特建筑。这种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
图片
图源:Instagram
这种精致的民居住起来冬暖夏凉,可以自然适应这个国度的炎热气候,还能防止雨水的侵蚀。曾经,一个家庭拥有的小屋数量也是其社会经济地位的象征。尽管如今这种蜂巢小屋已濒临绝迹,人们依然能从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度假村体验到它。
国王宫殿,卢旺达
图片
位于非洲东南部尼亚萨湖的国王宫殿是卢旺达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曾是古老的皇家住所。这个小镇在巅峰时期曾居住着多达2000名卢旺达人,整个村庄的建筑类似于蜂箱的设计,由层层叠叠的茅草扎成,繁复而坚固,内部由木杆支撑,空间极大。
图片
图源:Instagram
虽说是国王宫殿,但这座主建筑十分“接地气”。在这里你还能看到一种历史悠久且地位很高的牛,这种牛被当地人称为Inyambo,曾是国王的宠物,象征着吉祥繁荣,在重要的仪式和丰收庆典上,这种牛会“穿着”珠宝出现在典礼上。
图克尔,南苏丹
图片
图源:wikimedia commons公共版权图
在南苏丹,多达83%的人口居住在一种被称为“图克尔”(tukels)的传统农舍中。其中托普萨人是生活在南苏丹东南边界地区的最大部落群体之一。他们生活的村庄井井有条,在旱季和雨季有不同的房屋,并且设有存放食物和贵重物品的仓库。
所谓的“图克尔”是一种蜂巢状的小屋,房屋的框架由许多细小的树枝缠绕而成的,底部由用麻线固定在一起的粗壮木材支撑,层层叠叠的茅草屋顶犹如贵妇的裙摆。这种房屋的实用性类似于我国苗族的吊脚楼,被支撑起来的房屋与地面的空隙形成了储存粮食、饲养动物的空间。
库塔马库塔屋,多哥
图片
图源:Instagram
库塔马库(Koutammakou)是位于多哥东北部的一处山区,该地区延伸到邻近的贝宁。生活在这里的巴塔马里巴人世代居住在一种名为“takienta”的塔屋中,这种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遗产名录,被视为多哥历史文化的象征。这种塔楼造型独特,分为上下两层,设有尖的茅草屋顶。其中还包括为举行仪式而保留的场所和粮仓。在过去,大自然与社会礼仪、信仰紧密相关,彼此的关联则通过建筑反映出来。库塔马库塔屋通过使用当地材料凸显了自然的各个元素,例如神圣的岩石、森林、房屋、田野,折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反映了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等文化线索。
卡苏比王陵,乌干达
图片
图源:Instagram
在乌干达坎帕拉地区卡苏比的山顶上,坐落着布干达人的圣地——卡苏比王陵。建国于14世纪末的布干达王国是乌干达历史上的古老王国,这处建筑建成于1882年,其前身为布干达国王卡巴卡的王宫,后来成为皇家墓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这处建筑由木头、草、芦苇、荆棘建成,陵地内有7座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草房。建筑四周环绕着用非洲大象草编织的篱笆,大象草倒置斜插,表示院内主人已不在人世。2010年3月,其中一座高约10米、直径约15米的主建筑物遭遇火灾而被烧毁,火灾原因至今不明。
来源:环球旅游周刊 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