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这个象山媳妇的奋斗故事太励志啦!

近几天,
一位象山媳妇的故事,
刷爆了朋友圈!
这位家喻户晓的巾帼创业女能手,
还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和点赞!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吃苦”
茶光菊,彝族人,出生在离宁波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凤庆县,6岁丧父,母亲拖着他们兄妹几个改嫁。她在苦水里泡大,从小什么事都靠自己,直到2002年认识象山人王岳明。
王岳明是转业军人,脊背受伤退伍后,和朋友筹钱拉了一支工程队到云南做水电工程。他看到茶光菊干活就过来搭把手,茶光菊泼辣要强惯了,王岳明处处包容着,这个30岁的姑娘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甜蜜。
一年后,王岳明负责的工程出了意外,工程款收不回来,还欠下了40多万元外债,他只能带着工程队回家。茶光菊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他,收拾行李一起上了车。
茶光菊万万没想到,王家还不如自己家。别说不见电视冰箱,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王岳明不想耽误心爱的姑娘一辈子,劝她回云南。第二天,茶光菊拿着兜里仅剩的300多元钱出门,买了张新床回来。“不就是欠了债嘛,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吃苦,我们一起还!
图片
主动还债,积攒信誉
两人新婚,没有亲朋好友祝福,只有上门要钱的债主。茶光菊把债主们一一请进门,端茶倒水,坦诚相见:“我既然嫁给了王岳明,欠的钱就算我一份。我现在不能马上还清,但我保证挣到100就还你们70!如果你们相信我,就把数目写下来,只管来问我要!”
借钱的都是熟人,大家看到新娘子诚恳利落,再看看新房家徒四壁,大多心软了。
图片
王岳明去上海打工,茶光菊觉得上海生活成本太高,就留在家里种地。一早给公婆做好早餐后她就下地了,很多农活她也不会,就去问邻居,听不懂方言,比划着和人交流,每天忙活11个小时……
一年下来,挣的钱并不多,但过年前,茶光菊还是按借款数额的高低,主动上门还债,多则一两千元,少则几百元,一点点积攒着信誉。
“靠一双手挣出一片天地”
茶光菊生活的晓塘乡是果乡,多数人家都种了葡萄。茶光菊在帮工时留心学艺,渐渐学会了葡萄的种植方法。一个念头跳出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他们可以,我也可以。再投点钱,自己种总比给人打工强!”
新媳妇的付出,人人看在眼里,感念于心。公婆把两亩自留地给了她,丈夫从上海回来一起帮忙,兄弟姐妹们东筹西借,凑了8万元。茶光菊又承包了6亩地,种植葡萄、柑橘,从此没日没夜地泡在果园里。
▲茶光菊在葡萄园里忙碌
王岳明因为腰伤不能干重活,几乎所有的事都落到茶光菊肩上。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年七八月份最忙的采摘季节,她总有几天在挂吊针。她却轻描淡写地笑笑说,“我有低血压,有时太累了手脚无力,吊吊盐水恢复快些,不耽误干活……”
“只要不惜力气,就能赚到钱,靠一双手能挣出一片天地,大家也都帮你!”十几年的时间,茶光菊不仅还完了婚前丈夫的所有欠款,还花了120万元盖起了小别墅。
各界支持
为致富之路保驾护航
刚开始种葡萄的时候,因为学艺不精,收成不好,茶光菊损失惨重。村里和乡里请来了技术专家到她的葡萄园里专门指导,请她去上培训课,还专门给她订阅了有关种植技术的杂志。
图片
在县、乡有关部门和少数民族联谊会的支持下,她得到了宁波市女企业家基金提供的两年无息贷款,贷到了妇女小额联保贷款,同时享受了县妇联妇女创业贴息补助。有关部门将她的葡萄园列为少数民族创业致富基地、巾帼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帮她扩大种植规模。她成了乡里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成为了县级“双学双比”女能手
“要不是有关部门保驾护航,我的致富之路不会这么顺畅,我特别感恩。”茶光菊说。
带着姐妹一起奋斗
茶光菊的感恩可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变成了实际行动。晓塘乡是宁波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乡里有1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50多人,大多为困难、特殊家庭,是县乡两级妇联关注的重点群体。
茶光菊经常和这些姐妹交流经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看到有人葡萄滞销,她就分享自己的客户资源,帮大家带货;有谁需要帮忙,她二话不说,立马伸出援手;上级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采摘一体游”、“民族特色菜+农耕体验游”的精准扶贫项目,她就张罗着大家积极参与,出谋划策……茶光菊家庭还被评为象山县最美家庭。
图片
在县乡妇联的推荐下,茶光菊成了象山县晓塘乡柑橘小镇的形象代言人。她多了很多身份:“创业脱贫致富的种植能手”“象山县少数民族联谊会副会长”“晓塘乡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组长”“象山县‘双学双比’女能手”…… 这个当时连本地话也听不懂,只能比划着和人交流的外来媳妇,如今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茶光菊说,无论身份怎样变换,她会一直奋斗下去,带着姐妹们往致富的路上走下去。
茶光菊,了不起!
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