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正在发生:你无从得知,今天的中国有多难!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中新社·华舆讯 据维城报道2020年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远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复杂。
很多人都曾以为瘟疫本身就是最大的灾难,
无论国内国外,只要防控好病毒本身,
一切就会像17年前的SARS一样,默然消失于无形。
然而,随着海外各国疫情爆发,
也许是为了转移注意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指责中国。
艰难的国际处境,
让中国面临着一场比疫情本身更复杂、更深远的考验。
中国到底有多难?
中国人又该怎么办?
图片
在中国抗疫关键时期,奥地利也曾向中国伸出援手:
2月4日,奥地利联邦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紧急医疗防护物资捐助,用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此外,维也纳市长路德维希也私人捐款支持中国抗击疫情。
萨尔茨堡市长普罗伊纳接收奥媒采访表示:我们非常乐意向中方提供帮助,这是共同抗击疫情的自然举动,希望我们能为保护中国人民、抗击疫情作出一些微小的贡献。
然而,当奥地利疫情开始爆发,
无论是口罩等防护物资还是抗生素等药品,
奥地利人开始“反思”自己对中国医药设备物资的依赖。
图片
奥地利经济部长玛格丽特·施拉姆博克不仅曾向奥地利媒体指出意大利南蒂罗尔从中国进口的口罩无法使用,面对医疗物资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囧境,她在各种新闻发布会等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奥地利要摆脱对中国医疗设备和物资的依赖。
奥地利要为奥地利患者提供足够的奥地利药品,为奥地利医院提供奥地利用品……奥地利不应该成为一个祈求他人的国家,要成为一个自豪、繁荣、独立和自力更生的国家……突然成了很多奥地利人的心声。
奥地利媒体也频频出现未来的世界不再是”中国制造“的天下,
“去中国化”的声音甚嚣尘上。
图片
就像美国疫情爆发后,特朗普3月24日在白宫发布会上说的:“我们永远不应该依靠外国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我认为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场危机凸显了拥有牢固边界和建立边界的重要性,强劲的制造业。”
图片
随着美国疫情加剧,特朗普政府急需甩锅,调转话锋,开始不断指责中国:
说中国隐瞒疫情;
说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武汉病毒研究所;
说如果中国故意散播病毒,就必须承担后果;
说中国囤积个人防护设备,从中牟取暴利;
说中国或许延误通报疫情信息,目的是抢先一步生产疫苗,赢得国际商业竞争
……
脏水越来越猛烈地被泼过来:
直到那一天,美国CNN的一档节目表示:特朗普决定指责中国。
图片
“决定”指责中国——“决定“这个词颇值得玩味。
要不要指责一个人,应该是发自本心的,
对方有错,就指责,
没有错,就不指责。
而“决定指责”,则明显经过了深思熟虑、利益衡量。
因为“对我有利”,所以“我决定指责你”。
图片
特朗普此刻指责中国,不仅可以推卸他抗疫不力的责任,还迎合了不满情绪无处发泄的美国民众,为自己赢得更多支持。
美国一带头,很多国家都开始公开指责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瑞典、巴西、加拿大……纷纷扎堆变脸。
图片
以德国为例,德国总理默克尔此前一直称赞中国的抗疫努力,但她上个月底口风突变,敦促中国在疫情上“尽可能保持透明”、“提供更多关于疫情早期的信息”。
尽管这个表态比较委婉,但明眼人还是可以看出态度的转变。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德国《图片报》,随后直接炮轰中国“隐瞒疫情”“违反国际法”,应该赔偿德国1490亿欧元。很快,德国媒体纷纷跟进,“组队”要求追究中国责任。
图片
法国:
两个月前,马克龙总统说的是: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有力抗疫举措表示钦佩,对中方本着公开透明态度同各国合作抗疫表示赞赏。
但4月16日,他忽然换了说法,表示:中国在处理疫情中“存在灰色地带,西方不要过分幼稚”、“显然发生了一些我们并不知道的事情”。
图片
英国:
3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拉布在回应英国人对中国的指责时,说“我们和中国有很好的合作”。
而4月16日,在马克龙发表言论同一天,这位暂代首相职责的外交大臣改口说:“毫无疑问,这场危机过后,我们和中国的关系不可能回到以前那么好了,我们需要他们就疫情问题给出答案,病毒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不能及早阻断病毒?”
类似“变脸”,频频发生。
图片
《福布斯》杂志在2020年4月10日发了一篇文章:日本政府已宣布准备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其中20亿美元直接贷款用来支持企业回到日本,约2亿美元直接贷款支持企业迁去东南亚。
图片
《福布斯》发文的同一天,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表示,要为从中国迁回美国的企业给予100%直接报销;相当于美国政府为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全部成本买单。
连一向坚定维护全球化的默克尔也开始强调“经济主权”问题了:
4月8日,德国媒体报道,德国联邦内阁决定修改《对外贸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遭受目前局势打击的德国企业等被外资趁机收购。该法规将经由德国联邦议会进行表决。按照相关计划,如果是欧盟以外的投资进入,德国联邦政府将不再需要提供对公共安全构成实际威胁的证据,相反,只提出预期损害就可阻止外资收购。
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史明说,在当今危机中痛定思痛的德国,修正法案的目标指向毫无疑问就是中国,而这也是德国政界加入脱钩行列的起跑信号。史明认为德国是欧盟的火车头,中国投资也势必遭整个欧盟的抵制。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英国将紧跟美国,跟中国脱钩。因为英国疫情失控,首相约翰逊“中招”住院,加上中国出口英国试剂盒被污染,英国朝野愤怒,民意反转。英媒最新民调:92.5%的英国人要求追责中国。据悉,英国很可能将禁止华为进入英国5G市场。
不仅如此,在疫情冲击下,西方世界可能关闭通讯大门,将中国彻底排除在5G之外。
这些都只是“脱钩潮”的冰山一角。
图片
有人惊呼:中国要完蛋了,世界正越来越向“去中国化”的路上狂奔。
有人说:这个世界谁怕谁,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的内需市场足够自己折腾。再说,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
在如今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欧洲,右翼力量日益活跃,反全球化、抵制“中国制造”的舆论开始抬头,就像奥地利经济部长在各种场合提到的:中国影响力增加得太多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福祉构成太大的威胁。是时候减轻我们对中国的依赖性、加强国内生产能力了。
图片
如果反全球化潮流已然形成,欧洲跟中国脱钩也可能成为一种潮流。
图片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王群大使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王群大使在《欧洲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排除干扰全球能源安全的人为政治化因素》表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并且希望世界早日战胜疫情,全球经济在疫情后尽快复苏回稳,全球能源需求尽快恢复正常、供需再平衡过程尽量缩短。相信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实现上述目标。然而,全球经济复苏和能源市场再平衡过程不仅取决于疫情本身及相关的经济、市场因素,也取决于一些人为政治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带来的干扰和影响不能低估,需要国际社会应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图片
中国驻奥地利经济商务参赞高行乐
中国如何看待、如何应对这一潮流?
《欧洲时报》采访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高行乐。
高行乐表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关系,双方“相互依赖”,而不是单向的“对中国的依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世界各国,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出现全球性危机、挑战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国际社会一定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才能凝聚起战胜危机的强大合力。
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了威胁,引发一些国家对自身产业结构的反思,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格局是各国企业多年来共同努力、理性选择的结果,是要素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能够随意改变的。
面临疫情的严峻考验,各国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企业诉求,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如果人为地推动与中国制造脱钩,只会增加不确定性,给各国摆脱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尽快复苏造成障碍。
中国企业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在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各界一致欢迎和高度赞扬。中国和欧盟互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正在就如期完成《中欧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进行努力,扩大投资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相信欧盟和各成员国在调整外资投资政策时,能够坚持非歧视性和透明度原则,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合理诉求,多听听当地人士的意见,营造开放、公平的投资环境。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国际惯例开展对外投资,要求企业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与投资对象通过商务谈判,实现合作共赢。
图片
围绕中国的产业链是几十年来有机生长的结果,对于这一调整是否真的会很快实现,高行乐表示,综合来看,不能排除少数产业、企业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产业链,构建多元化的供应来源,考虑到整个供应链调整耗时长、难度大、成本高,难以找到合适的承接之地,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大规模调整意味着难以承受之重。20世纪80年代全球产业链兴起以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贡献了全球近三成工业增加值、约20%中间产品贸易,是三十多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和六十多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自1980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在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100万家,实际投资2.2万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东道国之一。
二是从资本逐利性的本质来看,中国将是其长期的最佳选择。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可完成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商业化的全部流程,2020年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居第31位,作为人口大国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有着超大体量的国内市场及巨大的消费升级潜力。国际资本充分发挥要素成本优势,逐步加大在华布局,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的主要利润源和市场。
三是中国出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发挥制度优势,率先控制住了境内疫情,复工复产正在加速,及时推出了稳外资稳外贸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稳外资政策落实、提升投资促进和招商引资水平、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成为稳定外商投资的“定海神针”,增强了外国企业对华投资的信心。
高行乐表示,当前中国吸引外资保持稳定,没有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情况,长期来看仍将是全球资本最青睐的投资热土。中国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机构调查显示,3月份以来,在华美资、日资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好转,投资意愿明显增强,考虑调整产业布局的企业数量很少。4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6%。今年以来,一些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投资布局的步伐,零售巨头Costco宣布将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2家门店,丰田将与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资兴建电动车工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建造星巴克全球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
图片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欧洲、美国、日本带头掀起的这一“去中国化”浪潮?
高行乐表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迅速果断采取超常规的防控举措,在较短时间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同时,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压力,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6.8%。目前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各项经济指标正在逐步好转。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铁路、机场、能源和外商投资项目基本复工,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8%,降幅均比1—2月大幅度收窄。4月份出口实现今年首次增长,增幅为8.2%,3月份以来乘用车日均零售量提高到3万辆以上。同时,疫情倒逼中国产业和消费加快升级,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高质量供给和消费习惯,正适应、引领、创造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月份同比分别增长5.8%、8.9%。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3.2%,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产量增幅高达125.3%、87.7%,网购额增长5.9%,占零售总额比重上升到23.6%。无接触配送、线上课堂、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等进入了千家万户。中国正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克服困难,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图片
高行乐表示,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奔涌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目前就遇到了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激流险滩。“去中国化”是“去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应引起所有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国家的警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积极稳妥应对这一挑战,首先会坚定不移支持经济全球化,推动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开放,在开放中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将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确保全球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减轻对产业链的冲击,同时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合作增长点,实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第三将继续做好稳外资工作,着力帮助解决复工复产难点堵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并将出台2020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赴华投资兴业。
图片
对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将如何变化,企业家如何在全球产业链变化中生存,高行乐表示,正如刚才所说,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发挥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降低全球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整体上看分工合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疫情或将在一段时期、一定范围对产业链的调整带来影响,使其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比如跨国企业调整加工、制造等布局,建设“小而全”的内部产业链条;二是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回流到某个国家或几个邻近的国家进行集聚化生产。
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思维,善于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把握大势,长远谋划发展。既要扎扎实实做好主业,做产业链的“耐心资本”,同时又要善于化危为机,抓住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加强在产业链上的延伸投资。
其次要秉持诚信、开放和包容原则,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与发展伙伴共担风险、互帮互助,巩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和发展。
最后要勇于自我革命,加大研发创新。针对在这次疫情中供应链、产业链暴露出的问题,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把技术、工艺、渠道、品牌等核心资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笑看风起云涌。
图片
奥地利前总统、奥中友协主席海因茨·菲舍尔
当然,除了“去中国化”的声音,奥地利也不乏能客观分析形势的有识之士。日前,奥地利前总统、奥中友协主席菲舍尔撰写题为《关于新冠病毒和奥中关系的几点思考》的文章,积极评价奥中抗疫合作,批评部分奥媒及欧媒负面涉华报道,呼吁奥中、欧中相互理解、共担责任、携手合作,共同迎接中奥建交50周年。
菲舍尔表示,2021年奥中将迎来两国建交50周年,双方将怀着愉悦和自豪之情回顾中奥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取得的长足发展。但近几周来,奥地利媒体上出现了许多趋势和内容截然不同的涉华报道。
疫情在中国发生后,奥地利联邦总统、联邦总理和我作为奥中友协主席都向中国表达了慰问与同情,并询问我们能如何提供帮助。奥官方和民间迅速行动起来驰援中国。在奥中国侨胞和侨团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奥中友协通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捐款支持湖北省抗疫。在两国历久弥坚的友好关系承载下,这一幕幕拼接成了奥中两国彼此关怀和相互扶持的美丽图景。
图片
当疫情形势发生逆转,中国向奥地利表达慰问关心和援助愿望时,却没有出现同样的和谐场景,气氛似乎发生了变化。部分奥地利和欧洲国家媒体记者表现偏颇和不公,时常采用和援引未经验证的错误或片面观点,这令人感到遗憾。
菲舍尔表示,诚然,奥地利和中国政治体制不同,欧洲和中国不只是伙伴,同时也是全球市场中的竞争者。但这不应成为欧中在困难时期互不信任、减少合作的理由。危机过后,欧中将更加需要彼此,也将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只有更多地相互倾听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携手应对。各方应客观报道和探讨两国的异同之处和观点分歧,并从中互学互鉴。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在困难时刻还是平顺时期,奥中以及欧中各方都应努力开展良好的合作。这是奥中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收获两国公平合作丰硕成果的最好方式。
菲舍尔前总统撰文德语原文:
图片
图片
(原标题:正在发生比疫情更可怕的事:你无从得知,今天的中国有多难!)
来源: 维城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