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阳西沙扒骑楼老街、青砖灰瓦里追忆往日繁华

每到假日,阳西县沙扒镇便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让沙扒镇格外热闹。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推进旅游设施升级改造和做好服务,沙扒名声在外,被游客誉为“风情小镇”。

为挖掘当地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近日,笔者一行前往沙扒采访。在当地热心人士张志强的引领下,我们在沙扒的老街里穿行。老街如今仍有不少的老字号老商铺,南华街上一家古老木门门店上方依稀可见“顺德”商号,热情的老街坊见我们到来,帮我们找出商号中“纸料炮竹 京果油糖”这些已经褪色的字,说这里以前是一家油糖铺。南华街与中华街连接在一起长约百余米,南北走向,街上有人在编织渔网,一股浓郁的渔风袭来。老街坊们说,这条街以前商铺云集,邮政、工商、税务、供电所和信用社等机构均设在这条街上。

1975年,驻军与武装民兵在沙扒海边巡逻(资料图片)。 严述乔供图

沙扒镇上今年92岁的林钦、68岁的林旺两位老人,以及曾驻守沙扒的老兵,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所熟识的沙扒往事。

◎ 沙扒因海上补给和货物中转而繁华

在解放二路(新中国成立前称“粜米街”),世居沙扒的林钦老人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变迁。他说,他家原来在粜米街开打银店,在沙扒高小毕业后,他没有升学,跟着父亲学打金打银,靠这门手艺维持全家生计。其时沙扒圩上有三家打银店,要想有生意,必须在锻打工艺上下功夫。林钦脑子灵活、手巧、勤奋,很快就将技艺学到手,并且青出于蓝,胜过父亲。

粜米街东西走向,卖米的店铺居多,也有其他铺,如街东面有一间很出名的“长兴”油糖铺,街西面有码头(渡口)接大海。因为长期生活在沙扒,广泛接触过社会各界,身体依然硬朗的林钦由此知道了沙扒历史上的不少故事——

沙扒位于南海之滨,原来是个海湾,有平坦的沙滩,便于渔船和货船靠近,所以称为“沙扒”。后来,广东下四府(雷州府、高州府、廉州府、琼州府,在今广东湛江、茂名,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海南省等地)前往广州和江门的货船往返都将沙扒作为补给休息站和中转站,前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沙扒因此渐渐热闹起来。

这样,沙扒就形成了南华街、中华街、北华街和粜米街4条主要街道和几条比较短的巷仔(小巷)。这些人员密集聚居的街巷成为沙扒集市贸易区,促进了沙扒的繁华。

沙扒老街上仍保留有民国时期建筑物。

◎ “合利龙”鱼栏曾被烧个精光

“中华街最旺,北华街人最多钱。”在当地采访时,沙扒的老街坊们都这样说。行走在这些老街上,可见大部分的房屋都已经改建成了现代楼房,北华街倒是还有几间颇有民国建筑风格的楼房,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主人昔日的富有与荣光。

“说中华街最旺,是因为当时街上有几个鱼栏,其中有沙扒最大的‘合利龙’鱼栏。”林钦说,这老板姓宋名建,电白人,因其脸上蓄着长胡子,大家又称其为“胡苏建”。“合利龙”当时的鱼栏批发生意较大,后来宋老板又买了火船(机轮船)两艘,船号“光利”和“大昌”,雇有船员,又收鱼货,又跑运输,赚取运费;他从外地购回火水(煤油)、布匹等洋货回沙扒,赚了不少钱,成为富商。

可是,有一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的娘马诞日,大家都跑去看戏了。“合利龙”鱼栏内却发生了火灾,因铺内有火水,很快形成了大火。虽经店伙记和街坊的全力抢救,鱼栏仍被烧得精光,损失惨重。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合利龙”财力强大,经此事故后,宋老板在原址上重建了鱼栏,继续做他的生意。

沙扒老街上仍保留有民国时期建筑物。

◎ “跌死狗巷”有来历

“说北华街人最多钱,是那里做生意的人多,街属南北走向,有120多米长。”林钦说,北华街有个很出名的“龙发”茶楼兼客栈,里面还经营着妓院,老板姓谭。各路江湖商客,常到那里饮茶喝酒吃饭谈生意。

沙扒繁华起来了,商机无限,前来经商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离家时间长了,觉得空虚,就去寻找刺激,妓院赌馆烟馆等,应运而生。

“靠近北华街有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以小巷为中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有很多妓女店,藏污纳垢,乌烟瘴气。”林钦说,小巷当时有个约45度的斜坡,开始时叫斜坡巷。坡上铺有大块的鹅卵石,雨天很滑,脚上穿木屐的嫖客,常常在那跌跤,有的还跌得很伤。沙扒人旧时将嫖客称为“狗”。因此,人们便将这小巷称为“跌死狗巷”。

妓女嫖客增多,当时国民党政府又放任不管,造成沙扒花柳性病泛滥,群众闻沙扒名色变。因此,就有了“千其无好去沙扒”的警告语。

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布法令,取缔沙扒妓馆烟馆赌馆,清除一切污泥浊水,对花柳性病患者进行了救治,对妓女也进行了教育,将其改造成为新人。

街巷也进行了改造建设,45度的斜坡被铲平成10度左右,街巷被命名为“解放三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当地人仍然喜欢将这小巷称作“跌死狗巷”,目的是要劝诫人们自珍自爱。

◎ 土匪光天化日抢劫“长兴”商铺

“位于粜米巷的‘长兴’综合油糖酒米店是沙扒最大的行业商铺,老板姓严,离我家打银店只有五六十米远。”林钦说,这间商店货物品种繁多,因此生意一直很好。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被土匪窥伺,派人进入沙扒侦察了情况。

“1948年的一天下午三四点钟,20多名汉子分别担着空粪箕和一捆捆竹篾从电白那边坐坎仔渡来到沙扒码头,直上粜米巷。”林钦回忆,当时,圩上的人们都没有警觉,以为这些人是来沙扒盐田打工的。谁知当这些人进入“长兴”商店以后,马上将该店控制起来,一些人将店里的炮竹点燃,一些人解开一捆捆的竹篾拿出枪来,在炮竹声的掩护下开枪抢劫。圩上其他商铺见状,赶紧各自关闭门户自保,听到枪响,人们也纷纷逃命,圩上一片混乱。20多名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劫“长兴”商店,能搬动的货物几乎都被这帮土匪抢走,店内和街上一遍狼藉。

沙扒老街上仍保留有民国时期建筑物。

◎ 打银店变身书法铺

采访中,笔者看到林钦家里打银台上有不少成品银器,墙上也挂着不少书法作品,屋内还有大书桌,摆着文房四宝。

“ 我父亲也喜欢书法。”林钦说,自己十几岁跟父亲学会打银后,也跟父亲学书法。他告诉笔者,民国时期,在粜米巷的墙上,每隔10天必出一期“沙扒书法榜”,由沙扒小学书法老师从三四十份作品中选出前五名入选,同时展出的还有老师的点评。林钦认为这种氛围对自己的书法水平提高帮助很大,他通过不懈的练习,同时虚心向前辈学习,书法进步很大,有书法上榜了,且还有奖励。后来,每年春节前,林钦与父亲一起手写春联卖,其肥大圆润的字体很受群众欢迎。两个儿子十几岁时,林钦又将打银的技艺和书法爱好传给了他们。10年前,林钦不再参与家里打银业务,全权由儿子负责。今年春节前,九旬老人仍然与往年一样,父子齐上阵,为群众写春联。三代人上阵,打银店变身书法铺,成为沙扒文化一段佳话。

◎ 危急情况下,驻军用冲锋枪将大油罐击穿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了新风路和解放路,填海建设了长堤路和沙扒渔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沙扒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1962年,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叫嚣“反攻大陆”,同时不断派遣武装特务,或化装成渔民骚扰东南沿海各省,曾有在海上捕鱼的大陆渔民连船带人被武装特务劫持到台湾。地处沿海的阳江县成为了海防前哨,广州军区派出部队驻守在阳江沿海,很长一段时间,都有部队驻守沙扒。

今年68岁的当地人林旺告诉笔者,部队当年就驻扎在今天沙扒农商银行对面,旧沙扒派出所一带建有五六排苏联式建筑风格的瓦房作为军营。一个连的部队进驻后,常常帮助沙扒公社武装训练民兵连,指导沙扒船厂民兵,渔业大队民兵和红星农场(菜农)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实弹射击、投掷手榴弹、刺杀、潜伏、武装泅渡等。部队经常和民兵一起在沙扒的炮台岭、大下窝、垌台等海边巡逻,在大土壕岭顶建立哨所,在哨所下方还建有军事设施,严防敌特登陆。

这一时期,驻防部队与沙扒老百姓建立了很好的关系。1965年7月15日,6508号台风袭击阳江,沙扒公社沿海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海潮。“当天上午10时,长堤路等街已浸水1米多深,在党的领导下,驻军官兵全部出动帮助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林旺、莫苏等老人回忆,那场大海潮将设在海边的沙扒水产公司为渔船供应柴油的大油罐掀翻,大油罐在大海潮的顶托下,不断将海边的民房擂倒。如不及时处理,大油罐将继续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急情况下,部队指战员举起冲锋枪,对着大油罐打了两梭子弹,被子弹击穿的大油罐进水下沉,保护了其他民房的安全。

◎ 解放军救起了一个跌落水井的姑娘

崔启昌是湖南省沅江市人,已退休多年的他有一个保存了40多年的“三等功”证书,这个证书也与沙扒有关。

1973年,崔启昌是广州军区守备第七团一营二连二排四班班长,当时二连奉命驻守沙扒。对于军营往事,崔启昌的记忆十分清晰。他说,当时连队在沙扒营房与老百姓民居紧紧相连,没有围墙,营区有一口军民共用的水井,井内径约1.3米,水面与井口约2.4米,水深2米多,全连100多号人洗衣、做饭、洗澡,全靠这口井供水。附近很多老百姓也是靠这口井解决生活用水。

“当时战备紧张,连队每天24小时分批巡逻在沙扒20多公里海岸线上,很辛苦。”崔启昌回忆,1973年5月1日,为庆祝国际劳动节,同时慰劳全连指战员,连长和指导员决定当天中午加一个红烧肉和一碟花生米。12时05分左右,大家正在高高兴兴吃饭的时候,突然饭堂外有人大声喊:“有人落井啦!救人啊,快救人啊!”崔启昌的四班正好在饭堂大门入口处左侧第一桌吃饭,距水井10多米。听到呼叫,他迅速放下饭碗第一个冲到井边,只见一团黑头发在井里不停地晃动,两只手左一下右一下在乱划,显然落水者是位姑娘。崔启昌赶紧拿起井边一条竹竿往井内一插,人顺着竹杆滑下井里,在即将触到水面的一刹那,他两脚往井壁一跨,左手紧握竹竿,右手一把抓住落水者,然后猛一用力将落水者提出水面,只听到“啊哟”一声,被救出水面的落水者大声哭叫了起来。

这时,全连100多号人全部来到了井边。崔启昌向上一望,只见指导员高楚贤在大声向着自己叫喊“稳住,抱好,别急!”“快拿背包绳来!”其时21岁身高1.73米的崔启昌,身体素质很好,平时训练各科成绩全优,他将双脚死死地横跨在石块垒就的粗糙井壁,右手紧抱着姑娘,防止她再次落水。井上的战友们抓住竹竿合力向上提,崔启昌使尽全身力气用脚猛蹬井壁,终于将姑娘救上来了。被救上来的姑娘大概十七、八岁,吐出肚子里的水后发青的脸色开始红润。仔细打量,姑娘衣着虽普通,但五官俊俏。经过休息后,她的精神和体力逐渐恢复了正常。那个时候,全连指战员谁也顾不上吃饭,有的找梯子、有的找绳子;有的找热水和毛巾,打算给姑娘擦把脸;有的喊卫生员拿药箱,司务长黄学斌已将五羊牌自行车停在了井边,准备送姑娘去医院。附近的老百姓闻讯也直奔井口而来,看到姑娘已被救起,神态也清醒时,才慢慢离去。

原来是姑娘打水时,不小心跌落水井,所幸是头朝上,且发现及时,除了手脚擦伤外并无大碍。当天下午,在沙扒渔港,大街小巷、渔场商店、车站码头都议论传递着同一个话题∶“解放军像飞人一样直插水井,救起了一个比西施还漂亮的姑娘。”

为了表彰崔启昌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英雄行为,团党委作出决定,给予他记三等功一次。后来,崔启昌在部队提了干,转业返乡后,曾任沅江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市政法委书记等职。

“今年是我参军50周年纪念年,驻守沙扒保卫沙扒的岁月,我们把驻地当第二故乡,与老百姓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沙扒名声在外,发展得这么好,我心里美滋滋的。”在接受采访时,崔启昌如是说。

■来源/阳江日报 ■ 撰文/刘再扬 ■ 摄影/刘再扬 陈建华(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