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乡村旧貌换新颜 宜居家园入画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近年来,徽县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说起环境改善,银杏树镇关坡村60岁的村民刘淑莲说:“以前村庄脏乱差,都没人愿意来”。

几年前的关坡村,还是一个满是破落的泥草房、垃圾乱丢、污水横流的贫困小山村。近两年开展环境整治,绿化、亮化、下水道和农民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到位,关坡村在县、乡、村三级的大力推动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走进银杏树镇高坪村,硬化的村社道路四通八达,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一座座黄墙灰瓦的农家庭院整齐排列……迎客松、千年古井等一个个特色小景点沐浴在暖阳里,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银杏树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高位推动,着力推动拆危治乱、风貌革命、厕所革命等各项任务落实,打出了一套改善人居环境的“组合拳”。

“下一步,银杏树镇将继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好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打造出‘四季有景、处处皆景’的生态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银杏树镇党委书记李春荣介绍说。

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革除生产生活陋习,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徽县各个乡镇都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全面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坚持“拆危为先、治乱托底”,通过高位推动、政策扶持、重点攻坚、建管结合等一系列措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土坯房、残垣断壁、废弃圈舍等应拆尽拆,同时因地制宜复垦植绿、美化绿化,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拆除危房13535户,39089间,拆除残垣断壁172157米,清理拆除乱搭乱建厂房棚舍等32662处,复垦植绿面积642.8亩。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现在我们农村,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自从旱厕改成水厕后,上厕所觉得舒心多了,咱农村的厕所也能像城里一样干净卫生,就算是夏天,几乎看不到苍蝇蚊虫,也没有怪味……”说起农村改厕,榆树乡杨河村村民们纷纷赞口不绝。

近两年,杨河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把改厕作为一项责任和担当,成立杨河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稳步推进,以一家一户为主,进行专门的规划设计,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不仅适合农村用,更利于农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杨河村,一排排竹篱笆与花草相映成趣,一座座亭台矗立在青山翠柏之中,废旧石柱、石板、门窗、梁、椽、青砖、青瓦,都变成了扮靓村容村貌的点睛之笔,沿着幽幽小道一路直走,景观别致典雅、村风融融。

像杨河村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近年来,徽县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统筹谋划村庄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安排等,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特色服务业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环境好了、村庄美了、生活富了,农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好环境助推树立文明新风

初夏时节,嘉陵镇稻坪村,水行山旁、房在林间,景色美不胜收。近年来,在完善基础设施过程中,稻坪村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把全村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个节点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每户人家当作小品来改造。从村庄布局、景观风貌、产业优势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着手,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品牌。在建设中做到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不搞大拆大建,依村就势,因户施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彰显民居风貌和村庄生态环境。

“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钱多了!”稻坪百姓用朴素的语言诉说变化,洋溢着满满的生态幸福感。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稻坪村以其独特的优美姿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火爆”的场景让昔日贫瘠安静的小山村变得异常繁华。

“吃生态饭,挣山水钱”。村子变美了,让乡亲们尝到了更多甜头,参与管护的积极性高涨。“去年村上组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大家伙都来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尹玉珍大娘谈及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的激动。在乡亲们眼里,振兴乡村,不仅靠政府,更要靠每个人内心的自觉和坚守。

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如今,这一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走进大河店镇三泉村,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文明标语随处可见。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三泉村结合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整治环境卫生。“以前大家乱扔垃圾,每到夏季垃圾成堆、恶臭难闻。”村民何忠峰说,现在村庄环境好多了,每天都有各地的游客来旅游,大家更珍惜环境整治带来的美好生活。

(来源:中国甘肃网 通讯员 剡文斌)

监制:杨余庆 责编:杨小艾

编辑:赵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