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两新一重”、高频词“就业”,起草组负责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报告》最高频词是“就业”,39处讲“就业”,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今年的就业压力很大,信贷政策、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等等,都会和企业稳就业、少裁员挂钩,通过这些办法来把就业底线兜住。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公布了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 9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6%左右和5.5%左右,CPI目标设定为3.5%左右等。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解读《报告》有关情况。

“两新一重”建设具有一石多鸟之功效

对于“两新一重”建设,黄守宏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各方面都认为有必要扩大有效投资,但重点投向哪里有不同看法。《报告》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出了把“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考量确定的,同时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有利于调结构增后劲,具有一石多鸟之功效。

黄守宏表示,《报告》对今年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个大前提;二是把握“六保”这个着力点;四是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五是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

为何没有设置中国GDP增长目标?

对于为何没有提出GDP的具体目标,孙国君表示,最大的因素就是不确定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二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疫情是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最大因素。很多分析都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甚至提出衰退的程度可能不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经济都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报告》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叫“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报告》提出了一些今年下一个阶段要实施的政策,比如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把资金用在稳就业和保民生上,金融政策主要是保市场主体,就业和社保政策重点是把民生底线兜住。相信随着政策的落地,经济会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基本盘不会有问题,民生也不会有问题。

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地方政府该怎么办?黄守宏表示,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从地方政府来讲,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增速、GDP不是方向,是结果,不会因为不设GDP的速度目标就没有方向感了。方向是明确的,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着力做到“六保”。

《报告》最高频词“就业”

黄守宏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一些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比较困难。对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稳就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举措。绕缓解当前小微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就业的困难,在金融方面也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在宏观政策中提出要创新直达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今年对中国来讲,稳住就业是最重要的,稳住了就业就保住了基本民生,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包括没有提出GDP增长具体目标,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大家的积极性、把大家的关注点和精力集中到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来。

孙国君表示,今年的《报告》最高频词是“就业”,39处讲“就业”,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今年的就业压力很大,信贷政策、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等等,都会和企业稳就业、少裁员挂钩,通过这些办法来把就业底线兜住。今年就业目标适当下调,提出来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是实事求是的。如果今年新增就业能达到900万以上,调查失业率就会控制在6%左右,这和现在的经济形势是相匹配的。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从4个方面理解

《报告》提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孙国君表示,关于扩大内需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发展经济的举措,因为扩大内需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有优势,它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今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是简单说因为需求不足就要扩大内需,要从4个方面理解:

一是扩大内需一定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二是围绕民生扩内需;三是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上,整个投资要围绕着扩大消费,找到一些结合点来推动,包括“两新一重”等等;四是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相互促进。中国现在进出口总额已经占到GDP的30%左右,内外需两个市场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中国扩大内需的市场是面向世界的大市场,扩大内需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给国内的企业带来福祉和机会,也能给各国企业带来机会,中国扩大内需走到今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规模是合适的

《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孙国君表示,抗疫特别国债发行了1万亿元,市场上有些预期更高一些。因为是抗疫特别国债,它的重点支出一定是“抗疫”两个字,是针对抗疫来发的特别国债,是一种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这个钱一部分直接用于地方的抗疫支出包括补短板的建设,另一部分通过中央财政直接转给地方使用。就抗疫特别国债来说,这个规模是合适的。因为今年同时还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着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不能简单的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一定要通盘的看今年《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包括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

黄守宏表示,今年抗疫特别国债和财政赤字的使用,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直达基层,直接惠及企业和民生。

改革开放的大逻辑是贯穿《报告》始终

孙国君表示,今年的《报告》很重视对外开放。一是表明不管世界经济怎么变化,面对的外部环境多么复杂,中国政府都会坚定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坚定不移的。二是继续推进扩大出口,也要扩大进口。扩大出口方面,既要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比如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已经达到30%,同样也要促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就是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要更多向中小外贸企业覆盖,包括支持一些新的外贸业态,比如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试点。三是支持投资。今年,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还会大幅缩短,还要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开放,都会大幅拓展。四是我国营商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还要强调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打造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因为公平竞争不仅是外资企业的诉求,也是国内企业的诉求,一定要用公平公正的监管来维护公平竞争。

黄守宏表示,今年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包括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增设自贸试验区等。为什么我说要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因为改革开放的大逻辑是贯穿《报告》始终的,全篇的每个方面处处都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