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企业青山在,金融才能有柴烧

留得企业青山在,金融才能有柴烧
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金融对企业支持时指出,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报告强调,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图片
众所周知,保就业是“六保”的基础,也是“六保”中份量最重的部分。而要保就业,就必须保市场主体、保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只要企业保住了,中小微企业能够顺利地渡过眼前的难关,那就业就会有保障,民生就会有保障,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保障。因此,保就业的前提就是保企业,通过保企业,为保就业、保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企业的内容很多,如营商环境、市场需求、减税让利等,而企业最急需的,则是良好的金融环境和融资渠道。如果资金有保障,且没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和门槛,没有各种各样的附加条件和负担,那么,企业的生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企业就能够腾出手来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就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在困难中闯出自己的新路。
事实也是如此,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如何融资方面了,即便市场再有前景的企业,也很难比较方便地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且获得的资金大多成本很高,企业难以承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如何去重视创新,重视市场调研,重视产品质量提高,重视品牌培育。
图片
都说中国企业不重视品牌培育,不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想一想,融资的难度那么大,成本那么高,还有多少企业有条件、有能力、有动力去创业和开发呢,更别说品牌培育了。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主要精力都在融资保生存上,自然就很难做大做强做优了。
眼下,企业正遭受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困难,甚至比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困难还要大很多。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里的青山是谁?当然是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只有留住中小微企业这些青山,金融机构才能有柴烧,才能不会因为无柴烧而断炊。
实际上。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谁都懂,都知道实体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只有服务好实体经济,才有出路、才有希望,金融的鱼才不会无水而亡。但是,受现代金融中某些错误理论的影响,金融机构颠倒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让实体经济变成了金融的附属,金融机构可以随心所欲地给企业安排资金,形成该支持的不支持,不该支持的乱支持。如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获得远多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就是现代金融中某些错误理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金融决定实体经济的错误结果。
这些年来,金融业可谓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都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相反,实体经济却举步维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大多活得苟延残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定位出现了问题,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最应支持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银行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了,也保持了暂时有兴旺,但是,风险也在不断积聚。为什么中央在提出稳就业的同时,也提出了稳金融,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按照银行的效益是不需要稳的,所以要稳,就是潜在的风险较大,没有支持实体经济带来的风险较多。
图片
必须看到,在全球疫情还在扩张蔓延的情况下,对经济的影响也在加剧。因此,保企业也就成了最为关键的方面。如果企业保不住、保不好,很多矛盾都将无法解决。所以,对金融机构来说,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有紧迫意识、有更好的服务意识,真正能够把重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上来,给中小微企业更多的信用贷款支持、对首次提出贷款要求的企业降低贷款门槛、对确实遇到困难的企业能够续贷、增强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中小微企业放一放,或许就活了,就留得青山在了,贷款也活了。把中小微企业全部逼死,贷款也死了,也就没柴烧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