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枝代表奶粉建议争议背后:婴幼儿奶粉跨境电商的罪与罚

图片
还中国乳业一个公平。
文/华商韬略 小新
今天,来聊一聊伊利的李翠枝提案这件事。
【1】
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一句话的意义很容易被曲解,舆论走向和讨论范畴也很容易被带偏。
近日,来自伊利的李翠枝的话引发网络热议。
引起巨大争议的是,“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这句话。
图片
这句话的出处其实是这样的:
在《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提案》这份提案中,针对乳制品企业发展现状,李翠枝建议实行税收减免。
其中一条是“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对乳制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融资给予一定贴息扶持。”
可是,一条普通的减税建议经过网友肆意加工,马上就变了味儿。
把这句话单独摘出来,把“或”字删掉,乍看之下,就变成了一句肯定语气的“独立提案”。
在解读中,再通过对语义的任意放大和缩小,这句话就变得极具煽动性。
放大即把“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引申为“对进口奶粉设限”;缩小即把行业问题缩小为企业问题,在提议前强加一个主语“伊利”。
结果就演变成了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的二元对立,甚至指责伊利的人大代表“滥用公器”。
一个流传较广的评论是这样的:“国产婴儿奶粉竞争不过进口奶粉,作为国产乳企,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想通过行政力量的加持,设置不合理市场保护门槛,让国外婴幼儿奶粉进不来”。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主要有四类:
1、国产奶粉,即使用国产与进口原料,由中国乳企或外资在华乳企在中国大陆工厂生产加工。
2、国行奶粉,即使用国外原料,由国外乳企或中资海外乳企,在国外按照中国国标生产加工后一般贸易进口。
3、跨境电商奶粉,也叫海淘奶粉,使用国外原料,由国外乳企或中资海外乳企在国外以生产国标准生产加工,然后通过跨境保税渠道进口。
4、代购奶粉,如果是长期、大批量不正常报关,就属于走私。
跨境电商商品清单即海淘免税“白名单”。
从跨境电商清单中剔除,并非禁止进口,商品还可以通过海关按一般贸易进口,并非所谓阻碍奶粉进口。
伊利方面在随后的回应中称:“跨境电商奶粉不接受严格的配方注册、海关入境检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月度抽检,不但存在产品质量风险,而且有损中国配方奶粉市场的公平机制。近年来,海关系统数次破获涉案金额巨大的跨境电商走私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案。缺乏监管的国外婴幼儿奶粉通过跨境电商的渠道进入国内,已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一大安全隐患。基于这些情况,李翠枝提出了上述建议,主要是希望能规范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秩序,保证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质量。”
总结起来,李翠枝提议的出发点其实是“规范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平机制”。
回归这个初衷,我们再来看这个提议是否具有合理性或价值。
【2】
2013年以来,在政策红利的引导下,跨境电商迅猛发展。
但由于法律和监管的相对滞后,也引发了假货盛行、走私、诈骗等诸多问题。
作为跨境电商的核心品类,婴幼儿奶粉一直是遭投诉举报最多的商品,问题不断。
2018年初,西班牙警方查获13000多罐假冒国际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这些假奶粉的成本仅为每公斤8元,正打算批量销往中国。
图片
2018年3月,荷兰发布快速预警通报,某洋品牌奶粉受到阪崎肠杆菌污染后被销往中国、英国、越南等地。当时,阪崎肠杆菌引发的婴儿重症,死亡率高达50%。若非国家质检总局成功阻截,后果不堪设想。
数月后,广州海关又破获了一起价值1.68亿元的跨境电商走私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案。
图片
……
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奶粉,为何问题频发?
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的奶粉,只需要工厂通过国家认监委认证,从厂家发货到消费者收货基本上一路畅通无阻:规避了生产加工的现场审核、配方注册审核、入境检验,以及月月抽检。
并且,有关部门早有定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商品:“按照个人物品监管”,消费者责任自负。
也就是说,海淘奶粉和三无产品无异。
一旦出现问题,通常无法得到生产厂家的售后保证,也难以维权,只能由消费者个人买单。
既然如此,消费者又为何如此热衷于通过跨境电商买奶粉?
除了价格优势,对洋奶粉的质量信任是关键因素。
正是这份信任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
梨视频曾在《全球探访:8国奶粉原料大调查》中揭露:在本国市场,奶粉大都用鲜奶为原料;在中国市场销售,则大都使用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即俗称的“大包粉”。
图片
前者对应的是奶粉生产中的“湿法工艺”,后者对应的是“干法工艺”。
所谓干法工艺,其实就是将大包粉,加入各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再充分搅拌后装罐。
这样生产出来的奶粉只要打上“100%进口奶源”的标签,也常常被当作高端奶粉,受到中国消费者热捧。
除了造假之外,洋奶粉同样也会有问题产品。
2016年,央视某栏目曾委托专业机构,对19款国外奶粉进行检测,结果发现8款不符合中国婴幼儿奶粉强制标准,不合格率42%。在维生素、矿物质、污染物等指标上,不合格率更是高达66%。
2019年1月26日,由于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法国兰特黎斯公司和Savencia公司于同一天召回其西班牙工厂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2019年3月14日波兰通过RASFF发出警报,波兰生产出口的奶粉中发现沙门氏菌,风险级别为严重,该奶粉已被出口至德国;2019年4月24日,由于疑似被污染,阿联酋卫生部门宣布召回2批次西班牙生产进口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图片
▲法国沙门氏菌事件
问题仍在不断发生。
可是,利用跨境电商代购的途径,很多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产品还是输入了国内。
比如,2018年,全球第三大乳企——法国兰特黎斯集团旗下的卡翁喜丽雅乳品厂,生产的奶粉被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导致法国喜丽雅(Celia/Celi)、美国赐多利(stolle)、韩国妈咪爱(OFMOM)这三个奶粉品牌的配方注册不被我国批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可凭借跨境电商,它们仍一路畅通无阻。
在利益的驱使下,跨境电商不仅成了奶粉市场混乱的元凶之一,更是婴幼儿奶粉质量的最大隐患。
当然,并不是说洋奶粉都不好,而是要避免被洋奶粉的光环所蒙蔽而不加分辨。
洋奶粉中也会有杂牌子和问题产品,而跨境电商的渠道漏洞给了它们可乘之机。选择洋奶粉时也应该保持选择国产奶粉时的那份谨慎,尽量选择正规渠道和大品牌。
规范市场秩序迫在眉睫。
【3】
2018年1月1日,国内正式实施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即一个工厂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
配方注册制的目的很明确:提高准入门槛,防止杂牌进入市场,以优化奶粉质量。
不过,由于跨境电商监管过渡期政策的不断延长,海淘奶粉与国内奶粉监管出现“双轨制”。
海淘奶粉几乎免疫了配方注册制等一系列监管手段。
一边是国内奶粉企业斥巨资建设现代化乳制品工厂,付出极大成本和代价满足各种质检标准,却只能申请3个系列9个配方。
一边是,海外奶粉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规避各类检测,同时还能跳过配方注册制,将任意数量的产品销往中国。
反映到终端市场上,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奶粉比国产高端奶粉价格更便宜,更受欢迎。
这对中国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
国产奶粉企业需要重拾消费者信心,但也要先活下去。
某种程度上,这是在打击国产奶粉企业品质升级的积极性和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电商不仅冲击了国产奶粉的价格体系,同样也冲击了国行奶粉(一般进口奶粉)的价格体系。
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很可能也会导致进口奶粉的整体质量下滑。
所以说,无论是从规范市场秩序,还是维护公平机制的角度看,为国产奶粉企业减负,让大家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都是保证奶粉质量的最优解。
至于具体方式,可以是对国内企业的贴息扶持,也可以是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优惠的取消。
“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可能的选择而已。
深耕乳业几十年的李翠枝,提出的议案显然是有其合理性的。
图片
她所代表的正是国产乳业的心声。
这场大讨论过后,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种舆论导向:反对企业家代表提与自己企业或所在行业相关的议案。
正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根据自己在本行业的知识积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提出建议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提建议,哪个更靠谱、更有价值,显而易见。
在疫情带来极大经济冲击的当下,社会对企业家代表提议的期许更多的是稳住经济基本盘,为企业减压减负,为企业争取更好的营商环境。
就如同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从本行业出发,建议:减轻光伏发电企业税费,推动全面平价上网时代早日到来;苏宁董事长张近东从本行业出发,提出:借助普惠金融服务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李翠枝站在乳业发展角度提出“规范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平机制”的建议,同样是积极且有益的。
如果所有代表都害怕发出不同声音,带上“保护色”,都提同样的、最保险的建议,那才是最可悲的。
不要因为舆论的一点点“噪音”,就轻易动摇。
浪费建言献策的机会,才是最可耻的。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