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赢了PISA,输了什么?

编者按:今天是“周周说教育”问答专栏的第3期,要探讨的是备受关注的PISA测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业成就与学生幸福相比,孰轻孰重?或许成绩背后隐藏的短板与危机,才是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的。

PISA测评的历史不长,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它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生核心素养测评,在国内外教育界尤其引人关注,而中国学生近几年的参赛成绩也令人瞩目。

参加国际教育展的中国家长和孩子(周成刚/摄)

PISA的英文全称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筹划发起。它的基本内涵如下。

测评主旨:测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测评对象:即将完成义务教育学习的15岁在校学生。

测评内容:检查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关键领域的素养,重在检测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评实施方式: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测试时间为2小时。每个参赛国家(地区)至少有150所学校、4500名学生参加测试。也就是说,PISA考试不是针对个人学术能力的测试,而是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迎接生活挑战的实际能力进行的集体测评。

PISA于2000年首次举办,当年即有43个国家参与该测试。截止到2018年,约有来自全球的60万名学生完成了这项测试,他们分别代表了79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万的15岁学生。

骄人的学科成绩

2009年,上海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参加PISA测试的地区。在2018年的最近一次测试中,中国大陆有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个地区参加测试,参赛的同学们表现不凡,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门学科测试成绩均名列第一,可喜可贺!

我们必须清楚,参赛代表都是来自中国大陆教育最发达地区的学生。这些地区在教育资源、教师质量、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因此,参评成绩不能代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学生的平均水平。就像我们用举国之力培养出许多奥运会冠军,但他们并不能代表国民的整体身体素质或健康指标。

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除了回答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之外,参加PISA测评的学生还要花30-35分钟回答一份背景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自己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学校的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经历等。中国学生虽然在测评中表现出扎实的应试实力,但在这些“软实力”测评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

欠缺的“软实力”

2018年PISA报告显示,我国参赛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别为119.8分/小时、118.0分/小时、107.7分/小时,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名明显靠后,分列第44位、第46位和第54位。这似乎反映了中国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效率和回报过低,学习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这种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学习方式,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而测评也体现出中国学生在学习的享受程度、学习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方面几乎都没有优势。只有55.6%的学生具有乐观的成长心态,相信自己通过学习能够提升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中国学生在情感上对学校的归属感是负数-0.19,满意度低于6.64的平均分,在参评国家(地区)中分列第51和61位。一句话,学生的学习幸福度太低。

2018年的PISA报告还显示,中国家长对学生的情感支持指数为-0.02,只有约41%的父母主动与老师讨论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干预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和孩子情感上交流以及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

另外,中国父母还需要走出“顺义妈妈”或“海淀妈妈”的误区,成为孩子在困难中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并从本质上帮助孩子去理解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成长型孩子。

我们寻求改变的目光应投向哪里?

芬兰赫尔辛基罗素高中的考场里(周成刚/摄)

芬兰——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

在PISA测评中,这几年综合表现出色的当属芬兰,他们参评学生表现确实有不少令人羡慕的亮点。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芬兰的参评学生始终保持稳定的发挥,而且表现最佳的学生群体数量一直领先——在参评国中,芬兰各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最小,这表明他们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证明每一个芬兰人都能通过平等的教育机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有一点值得强调,芬兰也是唯一保持教育高绩效与高满意度的国家。正如芬兰教育部长李·安德森所言,“在芬兰,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学习权也属于每个人。”

爱沙尼亚——取东西教育之长

和芬兰隔海相望的爱沙尼亚,成为2018年PISA测评中的黑马,其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名列第五、第八和第四,成为亚洲地区之外成绩排名最高的国家,参赛学生也表现出了最大的成长心态。

这个从苏联独立出来的波罗的海小国,与时俱进,不仅模仿亚洲的学习模式,也借鉴了北欧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贯彻了欧洲大陆普惠大众的教育宗旨,并完美地融合了亚洲和欧洲的教育所长。

英美——综合实力强不代表教育完美

很多人可能会问,如今这么多人想去美国、英国留学,难道他们的教育水平不高吗?

应该说像英美这样代表世界主流教育水平的国家,其教育各有侧重点,强弱之说完全取决于用什么样的评估标准。英美等高发达国家在科研、经济、创新以及综合实力上依然保持领先,但就教育普及性、教育公平性和学习幸福度而言,他们未必走在前面。

英国伊顿公学一角(周成刚/摄)

英国的教育传统一向是重视精英教育,英国公学所追求的社会目标是培养社会领袖人物教育体系为社会目标服务的指向非常明确,即使像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概莫能外。

美国的教育则倡导尊重、合作、积极进取,旨在培养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强调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思想和批判精神。

对比发现,欧洲或者欧洲大陆的教育更突出教育公平、知识普及和公民综合素养的提升,坚持接受优质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也因此,北欧的教育能成为因材施教和教育改革的典范。事实上,信息化、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时代,这个世界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PISA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一个国际学生素质测评项目,它的政策方向主要体现为竞争力导向、终身学习导向、教育公平导向和效益导向等几个方面。

今天,PISA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项测评似乎要向世界证明,教育要为更多的民众服务,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要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教育要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新西兰爱普生女子文法中学的兴趣课堂(周成刚/摄)

中国学生赢了PISA测评,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展现了扎实的学术硬功夫,也暴露了差强人意的软实力;他们赢了童年,可能会输了成年;他们获得了当下的荣誉,也可能丢失未来的舞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周周说教育”是周老师主持的教育专栏,关注和讨论当下国内外教育热点话题。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疑惑和问题吧,你将有机会获赠周老师的教育畅销书《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