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没结婚,就不能选择冻卵么?

选择的自由,自由地选择。

最近,有关女性权益的话题,被密集地送上热搜。

从Papi酱孩子的“冠名权”,再到女童性侵的恶性事件,无论关注度还是讨论度,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女性正在发声,女性正在努力掌握自己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前两天,这波热议迎来高潮。全国人大代表孙伟,带来一份“禁止医疗机构开展单身女性冻卵”的建议。舆论和公众的反馈,空前一致——反对,抨击。

在多数人看来,这本该不是一个值得被讨论的问题。早前,在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投票中,92.6%的人为女性冻卵投下“支持”票。

自然,反对的声音变成一种对于公众认知的挑战。一个有关“冻卵”的议题,一场针对“生育自由”的讨论。

“被选择”的单身女性

在引起这场全民热议之后,孙伟做出回应,强调自己的这一建议是希望向单身女性科普最佳生育期的概念。“不是限制自由,也不是限制人权,我是想给他们一些科普,冻卵不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孙伟的初衷是基于对女性的关心。仔细读完她的议题,其中不乏有关健康风险的善意提醒。因此,为了规避它们,冻卵被直接下了“一纸禁令”。对于单身女性,她们甚至连评估风险,进而做出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类似操作,离我们并不远。

2017年,那起震惊全网的产妇坠楼事件,还有多少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当事人存在难产风险,医生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但家属选择自然分娩并签字确认。之后,产妇多次走出待产室与家属交流,甚至下跪,最终无果。本应幸福的夜晚,以悲剧画上句号。

事后,院方和家属争执不休。顺产还是剖宫产的选择权,为何在那一夜交给家属,而不是身为患者的产妇?比起过错方的归属,这才是双方应该反思的问题。

这不是个例,却是极具代表的现象。在杭州,为了避免麻醉影响新生儿健康,家属拒绝在无痛分娩同意书上签字。医生的劝说,产妇的哀嚎,还有丈夫的无动于衷……它们组合出匪夷所思,却又真实存在的一幕。

我的健康,我的身体,却要让别人替自己做选择。即使当女性退步到生死这条红线上,被选择的命运依旧挑战着她们的底线。

议题,不该只当禁令

同样是这届两会,关于女性的议题,不止“冻卵”。将产后抑郁诊疗费纳入生育险、建立收养后跟踪监督机制、为9到14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建议赋予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技术权利……没有登上热搜的它们,实实在在地在为女性发声。

当我们争取自身权益时,做有用的事,远比无意义的对立和骂战,更加理性和务实。

人们为这些议题鼓掌,因为它们会引导整个社会消除偏见,成为女性的底气和依靠。至于冻卵的这项议题,比起鲁莽的一纸禁令,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正确的引导,去保护那些选择成为妈妈的单身女性。

从林志玲到阿娇,她们毫不避讳地分享着冻卵的经历。同样,也向外界隐晦地传递着“冻卵是女性后悔药”的观念。对于数量越发增加的“职场女性”以及“不婚主义”在内的女性群体,曾经敏感的冻卵,正成为她们诸多选择中,再自然不过的选项之一。

前不久,被欧阳震华问到是否考虑过冻卵的问题时,佘诗曼给出肯定的答案。她做过了解,年龄成了阻碍与顾虑。

回应中,孙伟提到“33岁”这个冻卵的年龄红线。这是基于专业角度出发的建议,也是我们需要尊重的事实。比起一味鼓励女性“早找男朋友早结婚早生子”,“适龄冻卵”更应该成为出现在相关议题中的指导性建议。

同样,还有孙伟提到的“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风险。

根据美国生殖医学会给出的官方数据,综合来看,单个冷冻卵子从复苏到成功怀孕的成功率,只有2%至12%。此外,冻卵年龄和储存时间诸多因素,都在影响最终的成功率。简而言之,冻卵不是女性的保险或后悔药,更像一张彩票。

因此,我们更希望听到的不是“适婚适孕”的劝诫,而是在正确年龄基于专项检查,做出是否适合冻卵的医学建议,进而让女性做出理性选择。

理性思辨的能力和生育自由的权利,对女性同样重要。

早年,当徐静蕾谈及冻卵经历,人们还把它当做新锐甚至禁忌的话题。如今,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甚至写进两会议题。无论我们是否赞同孙伟的观点,但请尊重它的存在,因为,关注总比回避好。

早前,携程曾宣布将冻卵作为针对女性高管的福利,希望有一天,每个女性可以无需顾虑“高管”这个前缀,自由选择生育或是单身,顺产或是剖腹产,家庭或是职场,爱她或是爱他……

选择的自由,自由地选择。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

时尚COSMO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点点在看

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