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不育的西汉皇帝,让赵飞燕姐妹丢了性命又背负骂名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这是《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中收录的民谣,言西汉后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无法生育,为专宠后宫,害死汉成帝全部子嗣,引发汉祚传承危机。此即历史上著名的“燕啄皇孙案”,赵飞燕因此死于非命。

“张公子”指张放,是汉成帝的男宠,二人常微服出宫。汉成帝第一次见赵飞燕时,即由张放陪同。“仓琅根”是铜铺首,代指宫门。

在史家建构下,赵飞燕姐妹成了蛇蝎美人的代名词,以致后来狎邪小说多用“二美”的叙事结构。这就忽略了:汉成帝还在当太子时,发妻许氏便两次流产,班婕妤也曾怀孕,却“数月失之”(亦流产)。汉成帝继位第四年,儒生谷永甚至劝他:“广求于微贱之间。”即不论美丑,不论身份,不论是否再嫁,只要能生孩子,便统统招入后宫。继位第五年时,“中外皆忧上无嗣”。显然,汉成帝患有男性病,不可能有皇孙,赵飞燕想啄都啄不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后期皇帝生育能力明显下降,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均无后(平帝14岁时被王莽毒死,但他12岁时已完婚)。没子嗣,只好靠外戚,结果导致西汉灭亡。

那么,西汉后期的皇帝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明代仇英绘《汉宫春晓图》(局部)

西汉帝室为何总是近亲结婚

汉代家法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汉惠帝、汉景帝、汉元帝、汉成帝都是嫡长子。在中国历史上,共有24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西汉便有4人。

储君早定,优点是减少了宫廷斗争,缺点是各派争相拉拢太子,婚姻成了突破口。最早下手的是吕后,她把外孙女张嫣嫁给了儿子汉惠帝。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刘乐说:张嫣才9岁,您做这种禽兽不如的事,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吕后垂泪,说:刘邦已死,遗臣们虎视眈眈,不和刘家结为一体,我们怎能保住性命?

此外,汉景帝娶了表妹薄氏,汉武帝娶了自己的表妹陈阿娇,汉成帝娶了表姑……据学者阎爱民统计,西汉帝室婚姻中,世亲占到80%,近亲结婚占到40%。

古人早就意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从西周时起,便已采取“同姓不婚”制度。但汉代以孝治天下,在每个皇帝的谥号前都加孝字。比如汉景帝、汉武帝,正式称呼应为汉孝景帝、汉孝武帝。

汉文帝登基前,薄太后(刘邦的妃子,汉文帝的生母)患病,文帝3年不离左右,亲尝汤药,到汉武帝时,选官中特设孝廉一科。结果让后族势力空前扩张,在太子婚姻上,皇后、皇太后拥有较多发言权,为巩固本家势力,她们常将族中女子纳入后宫,造成“亲上加亲”式的重亲婚姻泛滥。

在重亲婚姻的支撑下,西汉女主专权时间较长,从吕后专权,到窦太后专权,再到末期王太后专权。

刘家子弟素质差

汉代以孝治天下,因为秦国从商鞅时代起,为增加税收,鼓励儿子成年后便分家,“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税”。以致关中人“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意思是,分家后,父亲来借农具,儿子就满脸施恩的表情,母亲来拿簸箕、扫帚,张口就骂。儿媳妇与婆婆关系不好,便公开争吵。

贾谊说:“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秦汉战争后,民生凋敝,社会道德水准进一步下滑,以孝治天下可促进民风改善。

此外,刘邦起于草莽,没做好榜样,在刘家子孙中,有不少荒淫无耻之辈。

比如广川王刘去,怀疑妃子与小吏有私情,便将她剥光痛殴,妾投井自杀,又被捞出来,割掉鼻子、嘴唇、舌头等,再切成块,和毒药一起煮,刘去带着其他妃子在旁观赏。

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的小妾私通,生了一个孩子,还强抢弟弟的妻子当妾。梁王刘立则与自己的姑姑私通,皇帝知道后,却因“梁王年少,颇有狂病”,不予追究。

强调孝,多少算是一种约束。

重亲婚姻对太子们造成伤害,但太子们很欢迎重亲婚姻。西汉大多数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后,皇帝都曾感到后悔。闵太子刘荣(汉景帝的嫡长子)、戾太子刘据(汉武帝的嫡长子)被废,而汉惠帝、汉元帝、汉成帝也差点被废。

为确保继位,太子们暗中联络一切可联络的势力,包括接受重亲婚姻、换取后族支持。所以在西汉,存在着“皇帝欲废太子而不能”的现象。

出身低 难上位

重亲婚姻的代价是子嗣数量减少。

刘邦有8个皇子,汉惠帝有6个,汉文帝有4个,汉景帝有14个。到汉武帝时,只有6个,汉昭帝无嗣,汉宣帝有5个,汉元帝有3个,此后三位汉帝无嗣。

汉代初期,皇帝的婚姻不论贵贱,只看色艺,所谓“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曾嫁给魏王豹,还生了一个女儿,后被刘邦收为侧室。

对此,儒家表示支持。大儒董仲舒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鼓励寡妇再醮。

汉武帝时,“元功宿将略尽”,即开国功臣都被清出政局,皇权更多依赖官僚集团。汉武帝先娶表妹陈阿娇,二人多年无嗣。但汉武帝也接纳出身微贱的女子,如后来的皇后卫子夫,本是平阳侯家奴(讴者,负责唱歌),再如宠妃李夫人(将军李广利的妹妹),出自娼门。

汉武帝后,重亲婚姻渐多,出身低的女子很难上位。

▌电视剧《母仪天下》中,郭珍霓饰演的赵合德与佟丽娅饰演的赵飞燕。

除了重亲婚姻的影响,西汉皇帝好男宠,可能也是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的一个原因。

黥布造反时,刘邦称病,令外人不得探视。樊哙闯入,发现刘邦的脑袋正枕在籍孺的胳膊上。孺即美少年,在刘邦身边,还有一位闳孺。

刘邦此好,被他的子孙继承:汉惠帝有邓通,汉武帝有韩嫣、李延年(李夫人的哥哥),汉昭帝有金赏(名臣金日磾的儿子),汉宣帝有张彭祖,汉元帝有弘慕、石显,汉哀帝有董贤。一次喝醉了,汉哀帝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竟要把帝位传给董贤。

▌清金古良《无双谱》中所绘董贤

邯郸倡善长袖舞

赵飞燕姐妹能突破各种阻碍,成功上位,与邯郸倡的品牌影响力有关。西汉皇室对邯郸倡不陌生,汉宣帝的生母王翁须就是邯郸倡。

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曾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在邯郸附近)建行宫别馆,放纵声色,当地遂形成歌舞、倡优的风俗,所谓“弹弦跕躧(音如喜,意为舞鞋),游媚富贵”,俗称为邯郸倡。

邯郸倡多是“赵女”,在当时,“赵女”乃美女的代称。司马迁说:“今夫赵女、郑姬……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赵女”多是从小被卖到邯郸,经倡家严格训练,再送往汉朝首都长安、洛阳。邯郸倡善长袖舞,当时富豪设宴,常以此舞为伴。

赵飞燕出生时,父母不肯养她,3天后,竟未死,才肯收养。赵飞燕姐妹都是邯郸倡,投阳阿公主门下为奴,汉成帝微服私访时,被赵飞燕舞姿打动。

赵飞燕自创踽(音如举)步,有学者认为就是禹步,即道教中的步踏罡斗,但禹步缺乏美感,不易打动汉成帝。踽步可能是跕躧的一种,即踮起脚尖舞蹈,有点像芭蕾舞,可在掌上、铜盘上跳舞。

▌明代《千秋绝艳图》中的赵飞燕

进入汉宫后,赵飞燕、赵合德一直未育,有学者提出,二人可能患病,因《史记》中称“邯郸多娼妓”,其实,当时“娼妓”指女演员,与今概念不同。汉代有很多描写城市的作品,如《两京赋》《蜀都赋》《西京赋》《南都赋》等,从中找不到声色场所的任何记载,且在古籍中,未见相关疾病流行的痕迹,可见此说不太成立。

责任不在赵家姐妹

不育的责任不在赵飞燕姐妹,而在汉成帝。

除遗传因素外,可能与熬夜、泌尿系统感染、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炎、尿道炎等有关。通过针对性治疗,问题可以解决,但在古代,因断症不准,反而成了疑难杂症。

汉代宫廷高度重视生育,开发出各种药物。

比如陈阿娇曾“与医钱九千万,然竟无子”。为生子,皇后居所用花椒和泥刷墙,称为椒房。花椒性温,对体性寒凉的女性有滋补作用。花椒多籽,象征多生养。

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胎产书》,提出女子在怀孕3个月时,取蒿、牡、蜱蛸(螳螂的卵)三味中药服用,就会生男。或用蜂房、狗阴两味药,也能起到同样效果。

从这些“秘方”看,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男性也可能引发流产。

药石无效,只能靠祈祷。汉代的生育神叫容成。在传说中,容成是黄帝的辅臣,还是上古帝王,到了汉代,它只管房中术,相貌也变成了两头相背、兽身四足。

东汉著名学者桓潭提出,自汉武帝后,西汉皇帝的寿命有所减少:刘邦寿62岁,惠帝寿23岁,文帝寿47岁,景帝寿48岁,武帝寿70岁,昭帝寿21岁,宣帝寿44岁,元帝寿43岁,成帝寿45岁,哀帝寿27岁。(受统计方式、资料来源等影响,数据可能略有差别)

西汉后期皇帝“多凶短折,中年夭卒”,身体素质下降,也可能带来不育。

▌明代仇英绘《汉宫春晓图》(局部)

只有人证 没有物证

公元前7年,一向身体强壮的汉成帝暴毙,在大臣们追究下,同寝的赵合德自杀,时年38岁。汉成帝可能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初期症状不明显,直到今天,69.8%的患者不知自己患上了这种病。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心肌梗死死亡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得知汉成帝去世,张放也自杀了。

因拥立汉哀帝有功,赵飞燕躲过一劫,还当上了皇太后。汉哀帝继位仅几个月,便有人上书,举报赵飞燕姐妹曾谋害汉成帝的两个亲生儿子。据称,汉成帝和宫中婢女曹晓的女儿曹宫有染,生有一子,此外还与许美人有一子,在赵飞燕姐妹的胁迫下,汉成帝不得不将这两个孩子暗中杀掉。一个尸体不知所终,一个埋在“狱楼垣下”。

汉哀帝下令免去赵飞燕兄弟新成侯赵钦、侄儿成阳侯赵订的爵位,家属徙辽阳,但未追究赵飞燕的责任。7年后,汉哀帝暴卒,外戚王莽下令继续严查“燕啄皇孙案”,赵飞燕只好自杀,终年45岁。

学者孟祥才发现:虽然举报者言之凿凿,人证超10人,却无一物证。许美人的儿子尸体埋藏地清楚,证人之一籍武自称亲手掩埋,为什么不掘尸骨为证呢?汉成帝再昏庸,也不会杀自己的骨肉吧?且汉成帝在位期间,朝政被王政君(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把持,这么大的事,怎能瞒过他们?

显然,“燕啄皇孙案”是冤案,只是后来史家多怀偏见,不愿为赵飞燕姐妹辩污。(责编:沈沣)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蔡辉

编辑:白杏珏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