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哀鸿遍地,路在何方?

疫情让整个出行链都哀鸿遍地。疫情后的“新河山”图景,很可能对新型出行公司的业务模式更为青睐,前提是它们财报应该更好看一些。

文/《汽车人》黄耀鹏(微信公众号:汽车人传媒)

在华尔街,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绰号是“秃鹫”,其辨别不良资产的嗅觉毫不亚于自然界中的食腐大鸟。至晚4月下旬,人们已经知道阿波罗在赫兹公司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中押注头寸“相当大”,赫兹拖欠债务的命运就已经被裁决。

重资产的沉重翅膀

5月16日,赫兹董事会任命执董保罗·斯通接任CEO,斯通先生显然是被安排收拾残局的。5月22日,赫兹董事会向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破产法规定,优先对资不抵债公司进行清算,但第11章则指出,如果债务人通过重组,让债权人拿到比清算更高的偿付时,可免于清算。因此,陷入债务绝境的公司,无不申请“破产法11章”的保护。

让赫兹背上道德包袱的是,此前已经裁掉1万名员工,但赶在破产保护申请前向高管们发了1600万美元“留任奖”。显然,破产法不允许这么做。

目前,赫兹市值只剩下4亿美元,而其债务突破190亿美元。截至今年初,赫兹在全球拥有1.2万个特许经营店和56.8万辆汽车,其中1/3部署在机场。而其收入的2/3都来自飞机旅客租约。疫情的打击下,国内旅行都变得非常危险,航空旅客作为一个群体,在北美和欧洲都几乎不存在了。赫兹作为“出行链”中的一环,其盈利和现金流都被斩断。

尽管赫兹和通用汽车有历史渊源,但没有后者那样的显赫地位,获取政府扶助基金的希望渺茫。赫兹曾向美国财政部求援,希望为其提供“零息贷款、递延税款和免除支付给机场的费用”等一揽子要求,都毫无下文。

有人建议赫兹将旧车出售,但二手车市场也遭受打击,价格大幅下跌。更关键的是,赫兹有144亿美元债务以旗下汽车为抵押。这些车的所有权压根不在赫兹手里。

赫兹取消了2020年余下的新车采购计划。事实上,几乎所有租车公司都打算这么做。这对艰难求生的北美汽车行业来说,又是个坏消息。全美租车公司新车年采购量170万辆,几乎占据市场销量10%。对最为倚重赫兹订单的通用(占据21%)来说,即损失了最大单一客户。

疫情对出行链的影响,将极为深远,很可能超出疫情覆盖的时间段。

这几年,优步、莱福特等出行服务公司崛起,赫兹的份额已经被蚕食。赫兹被迫采用了优步的方式(通过APP叫车)来对抗新对手。

轻资产忙着裁员

乍看上去,优步为代表的轻资产出行,也没好到哪里去。5月初,优步的客户服务高管鲁芬·查韦洛对全公司召开了一次视频会议。会议只有3分钟,只来得及念一份决定,大意是3500人丢掉饭碗。她充当坏消息的使者,同时传递出优步将继续裁员,达到20%。

这样看来,去年裁掉350人得到的补偿,远优于现在听到坏消息的人们。

在这之前,优步的业务连续7年亏损,2018年亏79亿美元,2019年亏85亿美元。而被扫地出门的创始人兼前CEO卡兰尼克已经在去年出清所有优步股票。

与卡兰尼克持相反看法的,是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今年4月,愿景基金亏损170亿美元,光是优步投资减值就达到51.7亿美元,让密集投资出行(优步、WeWork、Grab)的孙正义背负了股东的巨大压力。他承认“投资判断失误,正在深刻地反省自己”,并且说,将来或许没有愿景基金了。

轻重之争,结论渐明

此前,国内一直争论,在未来出行领域,重资产(神州为代表的拥有车队)模式和轻资产(滴滴等叫车平台),哪一种更具长远优势。

现在答案呼之欲出。在发展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重资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将劣于后者。原因很简单,一旦“肉身物理空间位移”的需求不再增长,前者的固定资产将严重贬值,以至于拖累其现金流和债务偿还能力。

而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出行需求是“硬需求”,经济发展本身将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即便没有今年经济的黑天鹅,经济与出行的逻辑链也是有问题的。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出行需求萎缩。

现在确定的是,即便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结束,人们的社交和经济活动也永久性地被改变了,这是“非典”没有做到的事情。重资产出行公司的前景变得非常可疑。

疫情扼杀公共交通的时候,网约车并非跷跷板的另一头。但在疫情后时期,人们对人群密集的地铁、公交车、飞机经济舱的疑虑将维持下去。网约车占据的城市交通权重,将远超过现在。

根据中国疫情期间的经验,网约车几乎成了惟一能维系物流和必要人员流动的交通工具。

所以,孙正义很可能骨子里不愿意认输。他情愿等到疫情消失、网约车翻身的那一天,而不是像巴菲特那样,对航空股割肉清仓,认赔出局。

未来几乎注定,出行市场将永久性地改变,轻资产的优势看上去将扩大。关于轻重资产的争论,很可能消亡。

但在此之前,优步、莱福特必须进行大范围残酷的人员清洗,却无需像赫兹那样,面对价钱严重下跌的旧车和空无一人的机场发愁。

滴滴最近悄悄注册了一家旅行社。在全球11000家旅行社消失的当前,更像是一次试探性抄底战术行动。新业务固然来自疫情压力,但滴滴的多元化,和优步加入外卖业务一样,都是反商业逻辑的。它们并非在盈利业务即将触及天花板前进行横向扩展,而是在主营业务持续亏损时,又进入临近领域。

疫情让整个出行链都哀鸿遍地。疫情后的“新河山”图景,很可能对新型出行公司的业务模式更为青睐,前提是它们财报应该更好看一些。(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编辑:大华

今日话题

你对未来出行领域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