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枝提案背后:对质量监管和市场公平渴望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两会期间,由于一则提案,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被推上了舆论的中心。

她针对加强对跨境电商婴配粉监管提出的建议内容,被部分媒体和网友“巧妙”地截取后,被很多人认为是“夹带私货,为了私利打压对手,影响人们自由选购国外婴儿配方奶粉的权利”。

婴儿配方奶粉(下文简称“婴配粉”)这一品类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敏感神经,我们也有必要认真探究这条被误解建议背后的真相。

婴配粉“罗生门”

首先,李翠枝真的在建议中夹带私货了吗?

从李翠枝对《南方日报》的回应来看,她的提案被“断章取义”了。作为乳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质检人员,李翠枝表示,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是她多年来关注、研究的事情,也是家里“天大的事”。

再来看建议中的两大关键词:“跨境电商”、“公平竞争”。

跨境电商政策,为中国消费市场创造了长达五年的红利。在行业人士看来,李翠枝的本意显而易见,其实是提出为婴配粉这一消费者对安全性诉求极为苛刻的品类设立更高门槛——跨境电商婴配粉也应该经过备案、报关、检验检疫等一些列严格监管程序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应该受到严格的质量监管。毕竟婴配粉事关重大,国产婴配粉和通过传统贸易途径进口的国外婴配粉都遵循着这些严格的规则,而跨境电商婴配粉则绕过了这些。

而加强监管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公平竞争”。

所以,看似打压竞争对手的提案背后,实际上讨论的是跨境电商婴配粉的隐患和加强监管的建议。

首先,国家对国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及奶粉的检测标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全球最严”“史上最严”。配方注册流程层层把关,获准注册后还要接受监管部门高频次的现场检查和月月抽检,任何一个环节的检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批号。据统计,仅在奶粉新政实施之后的两三年中,大量的中小品牌和贴牌奶粉淡出市场,终结了国内市场2000多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的乱象。

但对于境内、境外奶粉生产企业,这项监管制度的适用范围只停留在“线下渠道以及一般贸易进口方式。”这也就意味着,走跨境电商渠道的奶粉品牌可以躲过国内质检标准和监督体系,也让假洋奶粉有空子可钻。

监管的漏洞假冒伪劣商品与质量安全不合格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经由跨境电商销售提供了可乘之机,关于其严重性,李翠枝在回应中这样说到:

“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全球化的产地与采购目的地致使跨境电商产销环节不可控风险指数化增大。涉及国别数量迅猛增加,对应的不同国家食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标准存在差异,即使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无法明确其风险源头,不能对其及时进行风险治理,使食品安全风险加大。”

政策红利下,洋奶粉的“化妆术”

曾几何时,海淘奶粉是不少年轻妈妈的不二选择。2015年,海淘消费热潮兴起,跨境电商平台纷纷出现圈住了大批忠实用户,母婴用品也是助力其实现从0到1的高增速品类。然而,“我在跨境App上买的奶粉是假的吗?” 等用户发问也频频登上母婴论坛的焦点。

从行业规范角度,洋奶粉的问题长期存在。2019年,大约有42款类似的“黑榜”奶粉借此流入中国市场。跨境电商让国产杂牌子和小厂商找到了生财之道。

据自媒体“华商韬略”,假洋奶粉大致有三种“化妆术”: 一是国产奶粉换个包装到保税区一日游,摇身一变就成了“洋奶粉”;二是去国外注册个奶粉品牌,在国内找企业代加工,包装成进口奶粉;第三种最隐蔽,国内企业直接去国外找企业代加工,包装成洋名牌定向销往中国。

目前,通过注册的国内生产企业有103家、国外77家,仍有近1000个“贴牌专家”逍遥法外。

跨境电商奶粉不接受严格的配方注册、海关入境检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月度抽检,存在产品质量风险,且有损中国配方奶粉市场的公平机制。

业内人士预计,《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三年多之后,加强对跨境电商途径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的监管已经势在必行。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也发布了《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提升、产业升级、品牌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从政策层面,鼓励国产奶粉与洋奶粉公平竞争。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中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是根据中国人体质和健康需要制定的,符合中国宝宝的健康需要。而在国外购买的产品是根据外国人健康需要制定的,不一定符合中国宝宝,如果过度依赖国外进口奶粉,不一定能满足中国婴幼儿的营养需求。

随着国货乳业实力的增强,跨境电商监管的规范化,买不买“洋奶粉”仍会是每个中国家庭的自由选择,但为了实现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也为了万千祖国花朵的口粮安全,更加严格的监管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