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周天子的郑庄公,为何只能在地道中与母亲相见?

图片
郑庄公
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姬掘突的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姬寤生,论辈分,这个孩子是郑桓公姬友的孙子,周厉王姬胡的重孙子。
周平王二十七年(前743年),郑武公去世,十四岁的姬寤生继承了国君之位,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在位期间,对内重拳出击,平定叛乱,对外手段强硬,与宋国、卫国互有征伐,曾令周天子颜面扫地。
周平王四十九年(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平定了同母弟姬叔段发动的叛乱,清除了国内的隐患。
对外结好齐国、鲁国,征讨卫、宋、陈、蔡等国,灭掉了许国,与晋文公、楚庄王并称“春秋三小霸”。
随着郑国的逐渐强大,郑庄公开始藐视周天子,傲慢无礼。
周桓王十三年(郑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撤销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务,郑庄公自此不再朝觐周天子。
不久,周桓王为打压诸侯的嚣张气焰,维护王室的尊严,亲率王师及征调的陈、蔡、卫三国联军,攻打郑国。
郑庄公率军在繻[xū]葛(今属河南长葛北部)迎战,大败天子之师,周桓王肩部受伤,仓皇逃走。
大将祝聃请求追击,郑庄公认为天子的威仪还存在,不能做得太过分,于是派祭仲前往王师大营慰问周桓王。
周桓王害怕郑国再次攻击,于是选择撤军。
繻葛之战,天子威信扫地,此后随着秦国、晋国、楚国的兴起,周王室风光不再,已然形同虚设。
图片
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五月初七日,郑庄公辞世,时年仅五十七岁。
郑庄公攘外安内,不失为一代很有作为的君主,可是他却被污以“欺弟凌母”不仁不孝的恶名。
《左氏春秋》记载:当初,郑武公迎娶了申国女子武姜,生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就是郑庄公姬寤生,另一个是姬叔段,史称共叔段。
郑庄公姬寤生出生的时候,使母亲武姜受到了惊吓,于是给他取名为“寤生”,并极为厌恶他。
“寤生”有四种含义,其一是产妇在睡梦中产下婴儿,醒来才发现;第二种含意是指婴儿娩出,能够睁眼看见东西;其三指的是逆生,就是脚在前,头在后,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横生倒仰;第四种含意是婴儿出生后不哭不叫。
从武姜“恶之”的表现看,姬寤生极有可能是“逆生”,也就是难产,给母亲带来痛苦而遭到母亲厌恶。
好好一个孩子,取名叫“姬难产”,郑武公、武姜两口子不知是咋想的。
武姜非常喜爱小儿子姬叔段,多次请求郑武公立为世子,遭到拒绝。
郑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要求大儿子把小儿子封在岩邑,郑庄公认为虢叔曾死在岩邑不吉利为由,不同意。
武姜又提出封在京城,郑庄公只好同意。
姬叔段留居在京师之地,号称“京城太叔”,在母亲的怂恿下,不想着安分守己,却一点一点蚕食哥哥的领地,势力逐步强大。
大臣祭仲劝谏郑庄公不要坐视不管,郑庄公却认为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姬叔段认为时机成熟,起兵攻打哥哥郑庄公,而武姜扮演了为小儿子开城门做内应的角色。
郑庄公果断平定了叛乱,姬叔段逃亡共国,后客死他乡。
图片
郑庄公雕像
郑庄公对母亲的偏袒极为气愤,就把母亲安置在城颍,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黄泉路上,此生永不相见。
但不久,郑庄公又后悔了。
大夫颍考叔知道这件事之后,求见郑庄公。
郑庄公赐给他饮食,颍考叔舍不得吃肉,把肉都留下来。
郑庄公问:“你咋不吃肉呢?”
颍考叔回答说:“小人家有老母,吃的都是小人给她的食物,还没吃过国君赏赐的美味呢,所以小人想带回家给母亲尝一尝。”
郑庄公忽然伤感起来:“你有老妈可以送食物给她,可我却做不到。”
颖考叔说:“怎么能这么说呢?”
郑庄公就把和母亲闹矛盾的事情说给他听,并表明自己已经后悔了。
颖考叔说:“这好办啊!君不必发愁,可以挖地道,见到泉水为止,在地道中和母亲相见啊!谁能说您言而无信呢?”
郑庄公于是按照颖考叔说的去做,和母亲在地道见面后作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成语“其乐融融”典出于此。
图片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也作赋称:“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xiè xiè]!”
母子俩自此和好如初。
君子称赞颖考叔,说他是个“纯孝”的人,不仅自己孝顺母亲,还把这种孝道推广在郑庄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