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连三族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为什么魏延死后家族会受此极刑?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之后,他曾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但是,魏延此举却遭到了向来谨慎的诸葛孔明的反对。建兴十二年(234年),孔明病故五丈原后,因为某些未知的原因,魏延决定接过蜀军主力的指挥权。然而,诸葛亮临终之前,已做好了后续的部署,以至于,在其病故后蜀军主力由杨仪带回蜀国,魏延无法实现自己的计划。
图片
盛怒之下的魏延,带领自己的嫡系部队焚毁栈道,堵在蜀军主力的必经之路上,截住了杨仪。魏延以诸葛孔明的丧事作为借口,向杨仪兴师问罪,并将矛盾进一步激化。魏延此举激怒了蜀军众将,在这场冲突中马岱杀掉了魏延。在魏延死后,他的行为被定性为谋反,按照蜀科律法,其三族被诛灭。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陷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初看《三国志》时,这一段内容让我觉得云里雾里。按理说,株连三族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自古以来只有篡权谋逆或里通敌国才会被判处这种极刑。
图片
那么,魏延究竟犯了什么罪呢?为什么普遍认为魏延是反贼呢?
这里,必须要申明一点,后脑长有反骨是小说中的说法,正史里并没有相关的记载。魏延究竟是谋反还是通敌,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中推敲他的立场。在魏延本人看来,丞相一命呜呼后,他便成为蜀军中的顶梁柱了,作为蜀国最后一道屏障的他理应掌握所有兵权。
只不过,魏延做梦都没想到丞相临终之前早已做好了安排,蜀军的指挥权被交接给了杨仪。更让魏延难以接受的是,地位不低的他竟然沦为杨仪的“断后将军”。然而,接下来魏延的行为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如果他仅是不愿意屈居人后的话,完全没必要烧毁蜀军主力的后路,堵在杨仪的必经之路上兴师问罪。
不论如何,魏延此举虽然是针对杨仪本人,但是,他已煽动了身边的将士违抗上命,这种情况在古代已属于“乱军之罪”。试想,若魏延的计谋得以实施,那么,蜀汉所损失的,恐怕不止杨仪一人,连蜀军的主力也要死伤惨重,幸好杨仪早已做好了准备。
图片
魏延率兵焚毁山路时,杨仪就已经开始准备凿山通路了,魏延根本没机会与杨仪发生生面冲突。故此,这起内乱中蜀军并未出现折损。客观来看,不论是魏延煽动麾下的士兵,还是阻挡了蜀军主力的行进路线,这些行为都已足以将其以军法处决,这是不可饶恕的。
换句话说,不论魏延有没有谋反,他的行为都已将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一点,与魏延是否针对杨仪并无直接关系,因为,他已影响到了蜀汉的安危。像魏延这种因为一己之私,而拿国家的利益当作筹码的行为,放到任何朝代任何政权中都是不会得到宽恕的。
更何况,当时魏延谋反的流言已传遍了蜀国,他的行为无疑成了坐实流言的证据。以魏延的军事能力来说,解决掉杨仪根本不存在难度,可是,他为什么仍败在了杨仪手里呢?
图片
这就是他政治嗅觉方面的问题了。
魏延单纯地认为,自己的对手只有杨仪一人,却忽略了继诸葛亮之后另一位行使权力的大臣蒋琬。其次,在诸葛亮过世之后,魏延并没有为丞相治丧,没有将这件事当成要务优先解决。毕竟,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若不先让丞相入土为安,魏延势必会失去主动权。
故此,魏延在与杨仪对垒时,王平只用了一句话,便让魏延的部众作鸟兽散了。王平说的是这样一句话:“丞相刚刚过世,尸骨未寒,你竟然敢做出如此叛逆之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已让被魏延煽动的士兵们变得清醒起来。就这样,失去了先机的魏延,处处受制于人,最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魏延的军事能力是值得承认的,他对蜀汉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那么,既然他并没有做出通敌叛国的勾当,仅因为与其他大臣发生了暴力冲突,就将这样一位功臣诛灭三族,是不是有点残忍了呢?
图片
如果,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件事,的确是这样的。不过,我们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前人。魏延的所作所为,对于蜀汉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诸葛亮之死与魏延谋反接连发生,让蜀国蒙受了巨大的打击,诸葛亮与刘备缔造的基业由此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饶是诸葛孔明深谋远虑,可毕竟他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想来,诸葛亮在九泉之下目睹接下来蜀汉发生的种种后,定是难以瞑目了。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