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乡流动商贩登记管理6年,城管压力大幅减小

“今天出摊挺早啊,这几天生意还好吧?”5月30日下午4点钟,中山市三乡镇大布工业区朝晖路,熟食摊档经营者杨万多早早来到路边摊位,穿上黄马夹、戴上摆卖证,开始了一天的生意。中山市城管执法局三乡分局局长梁君豪带队前来巡查,两人主动打招呼,寒暄了起来。

言语之间有说有笑,没有执法者与管理对象相遇时的紧张,更似多年老友的日常见面。自2013年中山三乡创新实施无照流动商贩登记管理制度以来,城管人员与流动摊贩之间的对抗画面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的和谐对话,规范管理、遵规守法成为常态。

严洪娟是三乡镇第一批申请摆卖证的流动水果档经营者之一,已经在朝晖路持证摆摊6年。

登记、发证、着装,告别“低端形象”

朝晖路是三乡镇大布工业区的主干道,也是整个工业区人流最密集的道路之一。58岁的广西人杨万多介绍,自己和老伴儿一起做熟食生意已经20多年,过去一直在大布工业区附近流动经营,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营档位,生意时好时坏,还时刻担心被执法。

2015年,听说三乡镇已经在工业区内设立了流动经营便民点,杨万多随即决定申请登记,办证经营。便民点摊位距离办证点大布村委会内的城管站仅有200米,饮食类的流动商贩,只需本人带着身份证、健康证即可申请办理,杨万多很快就申请下了朝晖路便民点的39、40、41三个连续摊位,顺利拿到了摆卖证,同时还领到了一套由三乡城管办统一发放的制服“马甲”。

“以前是游击队,现在是正规军。发了证、着了装,生意也更好做了。”杨万多表示,以前做生意提心吊胆,总有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现在持证经营光明正大,再也不用和城管人员“躲猫猫”。有了自己固定的摊位,穿上了统一的服装,也让自己感觉摆脱了过去“走鬼”的低端形象,开始更加注意环境卫生、经营招牌,生意也越来越好做。生意好的时候,夫妻二人常常要围着摊档从下午4点钟忙到次日凌晨。

朝晖路200米的街道已划设53个临时摊位,该路段也是三乡镇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便民点之一。

不仅“新中山人”杨万多对这一改革积极评价,三乡大布村民严大姐也对此拍手叫好。在朝晖路摆卖水果的严洪娟,已经办证6年,是三乡镇申请办理摆卖证的第一批人员之一。

“大家都申请证件和固定摊位,随意摆卖的‘走鬼’就越来越少,没有了恶性竞争,回头客多了,生意也好了。”严洪娟说。

潜移默化中,城管人员在流动摊档经营者心目中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有时候有人车辆占了我们的摊位,就会打电话给城管,他们会第一时间帮忙联系处理。”杨万多说,现在感觉城管人员很少再像过去那样强硬执法,更多是在服务经营者。

见到城管人员前来巡查,熟食档经营者杨万多主动招手寒暄。

“规范管理、有效管理,越管越有活力”

经营有序、街道清洁、夜生活蓬勃便利……朝晖路200米的街道上,如今已经划设53个面积6平方米的摊位,大布村便民点,也成为三乡镇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便民点之一。而如今这样的和谐景象,在几年前却是不可想象的。

梁君豪已经在三乡镇做了21年城管工作,他是三乡流动摊贩管理创新的主导者和亲历者。他回忆,2010年前,三乡城管和小贩之间的关系也很敏感。

2015年,听说三乡镇已经在大布工业区设立了流动经营便民点,杨万多随即申请办证。

如何改变管理方式,解决管理困境?2010年,时任三乡城管分局副局长的梁君豪开始思考改革,3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他想明白了无照流动商法管理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疏,还是堵?

“按照以前严封死守的执法方式,总是无法奏效,往往还形成激烈对抗,这显然行不通。如果能用创新的方式,留一个合理的出口,疏导这种管理矛盾,就可以达到长治的效果。”梁君豪介绍,2013年,他开始主导探索无照流动商贩的登记管理试点工作。根据“镇中心区严管,农村和工业区开放”的原则,选择合适地点设置临时摊档疏导点,由当地村(居)委会对户外流动摊档进行统一管理,引导无照流动经营人员到指定的临时户外摊档开展经营活动。

设点、登记、审批、监管,新的工作方案重新理顺了管理工作流程,这一改革也受到了流动摊贩的好评和积极配合。

随着登记摆卖制度的建立,城管和流动商贩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建立规则之后,反而更好管了。以前,城管要花费90%以上的精力和时间在流动摊贩管理上,还管不好;现在,一成精力都不用,也可以管理得很好。城管现在做得更多的工作是服务好守法经营的商贩,城管与商贩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梁君豪介绍,目前,已经申请经营的流动商贩已经有400多户,针对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为了保就业、促销费,三乡城管部门将便民点下午开档时间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后续镇区还会针对经营户申请量的增加,继续扩增便民摆卖点的数量。

“规范管理、有效管理,越管越有活力,这是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会继续努力。”梁君豪说。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作者】 何伟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