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大肆布局海外市场,它们能由此登上神坛吗?

在最近几年里,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国门的节奏越来越紧凑,如之前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图拉建立工厂,吉利在白俄罗斯、英国、乌拉圭、印尼、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建立海外工厂,比亚迪则在美国、巴西、匈牙利、法国等地建立海外工厂,除此以外还有各个对外出口汽车的中国汽车品牌。不得不说,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国门的决心越来越坚定。而随着紧凑的发展步伐,如今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的曝光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各国的汽车展览会上已经不乏中国品牌的身影,如我们熟知的法兰克福车展、日内瓦车展都有相关的中国汽车品牌参与期内。还有就是几个月前的印度车展,也同样有中国品牌涉足其中。

从上述的种种动作来看,中国品牌进军海外市场的野心越来越大,试图在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往外扩张。而且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开始将生产转移到亚洲新兴市场,缅甸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增长型市场。中国车企逐渐将目光投向缅甸,欲扩大在该国的汽车生产,与占据主导地位、地位稳固的日本竞争对手展开正面交锋。

据数据统计,虽然目前缅甸市场体量不大,2019年新车销量仅有21916辆,但缅甸汽车市场在过去3年里呈现大幅度的销量增长,3年内汽车销量增长了5倍之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质。而随着中国品牌的进驻,缅甸汽车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化,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品牌在缅甸的年销量在2000至3000辆,大约占据10%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在缅甸发展的中国品牌还不得不面对已在当地扎稳脚跟的日系品牌,缅甸很可能成为中国品牌与日系品牌交锋最激烈的市场。

很显然,海外市场同时有其它国家的车企在与中国品牌进行激烈的竞争,再加上本土企业随着市场开发逐渐显现,中国品牌在国外同样要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那在此环境下,中国品牌又能否像日系、德系这些在全球市场上矗立已久的品牌那样,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从而登上神坛呢?

如果说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建立时,要面对的是已经被合资品牌影响多年的市场局面,那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后将面对的是更平等的起点。我们且先不论品牌的属性,国内购车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市场反响和口口相传的品牌价值,就这方面而言,有着更深厚历史底蕴的合资品牌显然有着更大的优势,起码在品牌属性和各自的看家技术方面,合资品牌有着更鲜明的表现。这也导致中国品牌虽然目前在国内已有相当优秀的销量成绩,但在品牌价值方面依旧存在明显的劣势,这就是一个品牌久居市场带来的影响力。

但海外市场则不一样,基于某些国度的工业发展进程相对落后,而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印度。据统计,2019年印度人口达到13.24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但在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全球20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数据,印度排名垫底,1000人里平均仅有22个人拥有汽车,而中国也仅能以173排名第17,排在首位的美国1000人里平均837人拥有汽车。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却是少得可怜的汽车普及率,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巨大且未得以开发的汽车市场。

而且最重要的是,因印度汽车市场起步较晚,就好比80/90年代的中国市场,外资车企纷纷进驻扎根,此时需要的是各凭本事抢占市场,头衔历史已然不那么重要了。因此中国品牌与其它外资品牌在进驻印度市场后相当于处于同一起跑线,品牌价值差距被大幅度缩小,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无疑是个相当好的发展机会。

当然,市场特性也是筛选品牌的重点所在。同样以印度为例,2019年印度人均GDP仅有2016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则去到9201美元,两者间的经济差距可以说相当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的消费能力不高,需要的是更亲民的汽车,而在这方面,中国品牌所具有的成本控制优势可能成为其在印度打开市场的实力所在。除此以外,我们再观察中国品牌最近几年进驻的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市场可以发现,他们选择的是一些汽车普及率较低的国度,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这些国家是其奠定国际市场地位的重点所在。

但相对的,虽然中国品牌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起步点,但其技术硬伤依旧存在,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对技术的追求会越来越苛刻,此时就会到中国品牌一个相对尴尬的时间点。所以在市场开发到市场成熟的这几十年间,是中国品牌大力发展技术的重要阶段。

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是必然的事,尤其是在如今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放缓阶段,中国品牌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海外镀金是必不可少的行径。但中国品牌能否在镀金的同时带动自身的技术发展也是它们的重点所在,因为对于汽车这种精密的机械工具而言,技术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