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为何打不过没上军校的八路军?

作者:朱炳东

解放战争中,徐海东的一个手下败将问徐海东:请问将军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徐海东笑答: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青山大学?国军军官愣住了:不是军校吗?哪个青山大学?

徐海东一指眼前的翠绿山峦:这就是青山大学。

斯诺对徐海东印象深刻,称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在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军官几乎都是各类军校的毕业生。比如英国的桑赫斯特,美国的西点,中国的黄埔、保定,等等。在军校里有系统、完整的军事理论、实践课程,全面培养指挥员。在有的人看来,没上过军校似乎就不会打仗。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很多被俘的蒋军将领,被我军士兵用枪指着时,不是怒火中烧,不是恐惧畏惧,不是垂头丧气,而是露出满脸的不屑不服,他们往往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你们根本就不是正规军,得意什么?在抗战中,有的日本军官也很郁闷:自己堂堂的日本陆军士官、陆军大学军校毕业生,为什么打不过没上一天军校的八路军?

伟人对来访客人说,自己会打仗。只要是地球人,都不认为这是说大话。伟人只是一个师范生,数学不好,绘画不擅长,外语也没怎么学过。如果今天去考军校,恐怕不会被录取。可是,谁能否认伟人的杰出军事才能?

看看《论持久战》,那是与《孙子兵法》《战争论》并列的经典兵法著作。伟人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等等文章,发给各级指挥员,提高认识、见识,这岂是那些正规军校里的蒋军败将所能比的?

伟人从来看不起只会死读书的人。在他文章中,多次讽刺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称之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伟人认为,那些条条框框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告诫各级指挥员要实事求是搞调查研究,不要做“马谡”式的人物。

红军刚改编为八路军不久,杨勇在晋西北几次伏击日军后,不甘心失败的日军指挥官给杨勇写了一封挑战书,要求八路军排兵布阵与日军堂堂正正交战,称小偷小摸的打法,不是军人大丈夫行径

杨勇

看到日军这封信,八十多年后我们依然觉得很可笑。这也不奇怪,在那个时候的世界各国军校里,没有教过学生“游击战”这门课程。日军感到这样作战不合常规,不对胃口,所以很不习惯。蒋军与日军作战,经常是摆开阵势,哪怕自己的武器装备比日军落后。往往是守城守不住,攻城攻不动。因为蒋军军官无论在军校学的,还是上级指导,都是这样的“堂堂之阵”。

同志,不要踏麦苗

两军枪口对外、共同抗日后,蒋军要求八路军开办“南岳游击战训练班”,希望学习八路军的战术,改变失地千里的被动局面。但是蒋军军官实在学不来八路军的战术,派出的游击队”“敌后官员大多站不住脚。往往是进入沦陷区转一圈,就被日军赶了出来。而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就像歌里唱得一样:新四军是爬地草,一节一节都生根。

敌人就在哪里!

辽沈战役,蒋氏焦头烂额,想把东北交给杜聿明经营,杜聿明要求增兵、拨款。老蒋大发雷霆:他们到哪里都可以拉兵,发货币,为什么我们黄埔学生不行?

这个问题,蒋氏自己都不明白,却教训自己的学生,杜聿明岂能回答?蒋号称是保定军官学校加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双学历军校生”,还是黄埔军校校长。他的见识,却远远比不上师范出身的伟人。蒋氏是从战争看战争,伟人是跳出战争看战争。

医学院、技术学院包括军校给学生上课,给学生头脑里留下了解决问题的固定程序,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军校里给学生提供和研究的战列,逝去的杰出将领,死死占据了学生的头脑。与医生、技术员不一样,军事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能不按军校里教的模式作战的军官并不多,极少数。伟人的头脑里,就没有那些条条框框,指挥军队自然不拘一格。

在延安,环境允许时,“抗大”成立了。与蒋氏亲自担任黄埔校长一样,伟人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不定时去学校讲课。他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学员: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敌人强大时游击队的作战原则。对日作战,他写出了《论持久战》的不朽著作;装备落后,弹药缺乏,避免与敌人硬碰硬。

冀中的“回民支队”,是冀中第一支与日军进行野战的部队,那是源于马本斋旧军官出身。除非有绝对把握,八路军很少与日军打阵地战。伏击、偷袭、围点打援,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绝大多数“泥腿子”出身的将领,打仗没有那么多一、二、三、四。像许世友一样猛打猛冲的将领,只要领会伟人的精神,就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批日后被称为“老粗”的将领,创造了许多光辉战例。

“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伟人谆谆告诫抗大学生:要让百姓把我们的军队看成自己的军队,这样军队就无敌于天下。人民军队不仅是战斗队,还是生产队,工作队。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军队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旨在为劳苦大众谋福利,赢得了人民真心拥护。

115师陆房突围时,有一位被日军杀害亲人的老汉,主动找到八路军告诉了一条小路,带领部队突出日军的合围。这样的事,在战争年代太多。辽沈战役中,蒋军被俘军官看到支前农民给解放大军运送粮草、抢运伤员,而且都是自觉自愿,不禁感慨万分:败得不冤。

在人民军队,干部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士兵,而非像吴起那样做作;大力表彰的立功人员是基层官兵,而且不吝其赏;没有蒋军部队那样当兵穿草鞋,当官穿马靴,士兵盐水下饭,当官花天酒地,而且士兵的亲属同样受优待。蒋军士兵被俘后加入解放军,体会到了什么是平等,得到了真正的关爱,作战勇敢的一样立功、一样提拔。淮海战役后期,有的连队一站队灰溜溜的一大片,那是解放战士还没换的灰军装,占了一大半,来不及换衣服就调转了枪口。

淮海战役中,络绎不绝的大车、小车支前队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军粮、物资、弹药送到前线子弟兵手里;宁愿自己伤亡,也要把伤员安全送到后方,蒋军焉能不败?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纵然有整齐制服,枪炮犀利,出身军校的毕业生就是打不过破衣烂衫的八路军、解放军,黄埔生、士官生、西点生,败给“青山大学”毕业生,也就很好理解了。见识高明的美国将军彼得雷乌斯,把军爱民运用于阿富汗,指示美军搞起了军民一家亲,居然也大大降低了美国大兵的伤亡,这也算得上活学活用我军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