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应该失败的远征,动员五百万人马,反而把国家弄亡了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他为人骄奢淫逸,频繁发动战争,特别是针对高句丽的三次远征,耗空国力却一败涂地,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隋朝结束了五胡乱华,统一了中原地区。原本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也是要继续励精图治、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繁荣盛世的。但是远在东北地区,有个叫高句丽的小国,总是不太听话。

高句丽位于东北地区,与隋朝接壤,趁着中原战乱,那些年发展得很不错,对隋朝也就不怎么恭敬。不仅不来隋朝拜见皇帝,还时不时地带领附近一些更小的政权来隋朝的边境,也就是辽西地区,抢点粮草,打打秋风什么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这样一个时常来捣乱的邻居,日子没法过安稳。所以隋炀帝这暴脾气一上来,决定打,打到高句丽服为止。为了儿子孙子不再让这个邻居骚扰,隋炀帝决定自己亲自出征灭了高句丽。

说走就走,在隋炀帝的一声号令下,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全国将士总动员,有一个算一个,组织士兵113万,分成二十四路,全方位多角度向高句丽进攻。因为路途遥远,一路需要有民夫运送粮草物资,民夫人数更是士兵的两倍之多,一共500万人,浩浩荡荡向东北进军。

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百万大军以一种惊天动地的方式前进。隋炀帝这么做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通过气势压倒对方,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还规定,只要高句丽方面宣布投降,不要再继续攻打,必须向他上报,听取他的决定。

隋军这百万大军一过辽河,就把辽东城围得水泄不通。隋军也是有大将的,在这么绝对的优势下,攻破城池是很容易的。但每次马上要破城了,高句丽就举白旗,隋军就只能停下进攻上报隋炀帝,高句丽缓过这口气,马上又拼死守城。

高句丽次次如此,来回反复,将隋朝的百万大军耍得团团转。隋军将领怨声载道,可隋炀帝还就死了心眼,非要等到高句丽的投降。本是一场不应该失败的征讨,奈何摊上好大喜功的皇帝,想不败都难。

另一方面,大将来护儿率领大军走海路,直接杀到了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假装投降将他引入城中,趁隋军在城中大肆抢夺财物之时,高句丽的士兵才出来将隋军杀了一个措手不及。来护儿仅带着几千人冲出包围,此战大败。

隋炀帝在辽东久攻不下,僵持了五个月,高句丽也没有投降的意思。将士们都等不了了,隋炀帝这才选派了三十万精兵强将,打算通过鸭绿江,直接攻下平壤。可路途遥远,粮草物资太重,士兵边走边扔,等到了平壤城下,已经没有粮草,人累马乏。

这时,高句丽在大将乙支文德的带领下以逸待劳,将隋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萨水河,隋军走到河中间的时候,被高句丽开闸放水,淹死无数,最后只跑回来不到3000人马。第一次远征到此终结,隋炀帝不得不班师回朝。

两年后,隋炀帝卷土重来,第二次远征高句丽。这次他再动员全国兵力,各地群众不干了,纷纷表示反对,很多贫民、地主开始造反。但是隋炀帝不管不顾,非发兵辽东不可,这也算是在哪儿跌倒的,就在哪儿爬起来吧。

第二次,隋炀帝吸取了教训,不再寄希望于敌人投降。于是大军全力攻打,不出一个月,就要攻破辽东城。这时后院起火了,楚国公杨玄感造反,并且已经攻下洛阳。隋炀帝只能扔下高句丽,返回去保护自己的老巢。

通过强硬的手段,镇压下杨玄感的起义。隋炀帝不甘心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发动了第三次远征高句丽。只是这一回的人数规模远远比不上前两次,国家被他折腾得差不多了。

因为连年的战争,高句丽也兵疲民乏,打不动了。隋军刚刚压境,高句丽的国王便派人来投降了。杨广觉得自己终于有了面子,迫不及待地班师回朝,等着高句丽来朝拜。没曾想,他是被高句丽给忽悠了,投降是假的。

三次远征耗尽了国力和隋炀帝的威信,为了反抗朝廷的横征暴敛,全国都已经是烽烟四起、一片混乱。最终是他的亲戚李渊,摘取了胜利的果实,以唐代隋,开启了一个更辉煌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