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新庄村:让红军精神再放异彩

大理新庄村传承红色文化

记者驱车至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村口,“老红军”朱利彬队长穿着红军服出村,指挥记者一行排成纵队,大家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口号,走进了这个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新庄村之所以被称为“红军村”,是因为其历史上与红军有着深厚的渊源。1936年4月20日,红六军团长征经过大理,由祥云进入乔甸,在新庄村停留调整作战计划,21日离开前往州城与红二军团会合。红军离开新庄时,当时只有7户人家5名青年的新庄村就有4名青年参加了红军,这4名青年参军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3岁。这以后,每年的4月21日,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去走红军来时走过的路,以此来缅怀他们的亲人和长征途中牺牲的英烈,传承红色文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84年过去了,当年跟随红军的4名先辈虽然没有再回来,但留下来的人已发展到66户231人,革命的火种、红色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新庄村的发展历程,代代相传。特别在2015年,在乔甸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新庄村党支部大胆探索,依托海稍鱼的“名气”、 依山傍水的“灵气”、传承红色文化的“正气”、民风淳朴民族团结的“和气”,采取“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了集企业股份、新庄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的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全村66户农户入股,农民变成股民,让全村人都吃上了“红军饭”,将长征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庄村的发展中,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不落一人一户。

大理新庄村传承红色文化

在红军村里有一场情景剧演出,描绘了当年跟随红军的新庄青年杨世顺参军离家时的场景,而这个杨世顺就是现在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蒲国宏的爷爷。“虽然从来没见过爷爷,但是爷爷的故事是从小听到大的,这个情景剧不单是为了纪念我的爷爷,也是想以多种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新庄村的发展一直受红色精神的影响,我作为红军后代,更不能丢了这份精神,带头成立这个公司也是为了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带动全村农户脱贫致富。公司成立到现在,接待了游客88万多人次,红色旅游收入一千四百余万,为整个海稍村98户贫困户发放红利近12万元、新庄村1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两万元以上,保障农户每年至少有10%的分红。”

据了解,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除了通过收购农户农副产品、提供务工岗位等方式增加村民收入之外,还会给村里的种养殖大户,发展餐饮、酒店的农户现金奖励,鼓励他们发展产业,比如发展酒店业的,开宾馆设一间标间公司奖励2000元。此外还建立了完善的村民福利制度,村中的残疾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公司吃饭,每天提供两顿营养餐;村民看病或急用车公司都可以免费接送。“我们公司的宗旨第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就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第三是让群众日子过得更好,现在我们都做到了,以后我们会再接再厉做得更好。”蒲国宏介绍。

“我家现在能脱贫过上好日子,离不开红军,离不开共产党,我家就是靠红军和共产党吃上的饭。”新庄村民陈利兰从公司成立以后就到公司上班,每个月有2500元的收入,“以前因为身体差,种田也种不了太多。公司成立以后蒲总就动员我们贫困户来公司上班,管吃管穿,家里随便种点田,公司里有工资和分红,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新庄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村子富起来、强起来。越来越多的州外、省外游客慕名而来,红军长征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新庄村的村民每天耳闻目睹、切身感受红色精神正能量,整个新庄村形成了团结、奉献的“红军村”氛围,让红军精神再放异彩。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彭启慧 苏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