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凯旋!2020珠峰高程测量数据两月后揭晓

6月3日,西安,鲜花与掌声,迎接着回陕的勇士们——国测一大队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29名队员从西藏返回西安。

获得精准的珠峰高程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永恒话题。45年前,9名勇士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书写了一段人类奇迹。45年后,8名壮士再一次成功登顶,创造了一个国人新纪录。

(大图)国测一大队队员勇攀高峰。 国测一大队供图

珠峰测量,艰险异常。曾6次测量珠峰的国测一大队,开创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随着2020年5月27日中午时分觇标在珠峰峰顶立起,测量出的新数据,将刷新人类对珠峰的认知。国测一大队,再次标记世界高度。

坚守——

坚持到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

珠峰地区海拔高、极寒缺氧,地质环境复杂,要想获得精准的珠峰高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极其复杂、极具难度的综合性测量工程。在攀登地球之巅创造辉煌的背后,是国测一大队人的坚守与付出。

曾计划冲顶、最后登上7790米海拔高度的队员王伟,是陕西蓝田人。“我们上到7028米营地时,帐篷就搭建在雪地里,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滚到雪地上。”王伟说,登上7790米海拔,天气更加恶劣,暴雪整夜整夜地下,几乎把帐篷都给淹没了,风也特别大,极度缺氧,晚上只能吸氧入睡。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国测一大队队员在测试重力仪(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作为国测一大队队员,我心里想的,就是坚持到底,保持身体、心理的最佳状态,完成测量任务。”王伟说。

此次珠峰测量,国测一大队的53名测绘队员,自3月2日起,就在珠峰及外围地区,陆续开展了水准、重力、GNSS、天文等测量工作。此次29名队员集中返程,还有部分交会测量组的队员仍坚守在珠峰区域从事剩余相关测量工作。

交会测量是测定珠峰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当觇标在峰顶固定架起,6个交会点的测量小组要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因此,交会测量组队员需要先期抵达点位坚守。这些点位,人迹罕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4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今年33岁的陕西女婿程璐,3月11日到达西藏,在先期开展了相关外围水准测量后,5月19日,他和队员登上了海拔5600米的西绒交会点。“22日计划登顶,我和薛强强两个人19日出发,走了6个多小时抵达交会点,因为天气原因登顶推迟,我们就在交会点上吃着泡面呆了11天10夜。”程璐说,这是他第一次登上5600米海拔,路上冰川处于融化期,所以也不敢多休息。“当时经过一处流水形成的冲沟,两面是百米高的沙土石块垒成的山坡,风特别大,不时会有石块下落。记得我前脚刚踏出去,就有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头,几乎擦着头皮掉下来。”程璐说,他们到达目的地后,连续3天一直下雪,气温陡降,帐篷里水杯中的水都结了冰,睡觉只敢露出鼻孔。

交会测量工作结束,在其他29名队员集体返程回西安后,程璐和一部分队员仍继续坚守,在珠峰东侧定日县曲当乡进行珠峰外围高程导线测量。“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就是为了珠峰测量成功,无论多苦都要坚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程璐说。

精准——

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柏华岗黝黑而干练,采访中,“精准”是他说的最多的词汇。

1998年、2005年、2020年,今年42岁的柏华岗已经有3次测量珠峰的经验。

“这次测量感受和以前大不一样。”6月3日15时,刚下飞机的国测一大队项目合作部主任柏华岗告诉记者,本次测量的主力仪器装备如北斗卫星定位、重力、超远距离测距等都以国产仪器为主,核心技术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进行重力测量。而地面重力测量则是柏华岗和他的队员们的测量工作之一。“在测量前,我们对测距仪器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要求,本想着研发出来怎么也得半年时间,但仅仅两个月,测距精度误差在每公里两毫米以内的国产激光测距仪就交付使用了。”柏华岗说,他们用两台GNSS设备来检测测距仪的精准度,一共测试了19公里,误差只有10毫米左右。

国测一大队队员吴元明在西藏定日县曲当乡境内进行水准测量(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摄

平面数据、高程数据、地面重力数据、航空重力数据等等采集的越多,对比融合的数据越精准。本次珠峰高程测量,登顶队员携带觇标、重力仪、冰雪探测雷达、气象传感器等多个设备到达峰顶。柏华岗告诉记者,仅觇标一个设备,就从过去5公斤减少到3.4公斤。“登顶的时候,多一克的重量都不想背在身上。”他笑着说。而4个卫星定位系统同时使用,每分钟得到的数据比以往多了4倍。

5月27日11时,登山队员成功登顶。但在柏华岗等测量队员看来,这才是测量最紧张的时刻。在峰顶安装设备、采集数据等过程容不得任何状况和差错。“能不能成功,心里没谱。”柏华岗和同事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第二天22时,当登山队员把采集设备带回营地时,柏华岗和同事们连夜下载、转换、检查数据。当确认数据无误时,大家一起欢呼:“测量成功了!”

柏华岗告诉记者,珠峰高程测量是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过程,在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珠峰精确高程。“尽管得到了科学、严谨、有说服力的数据,我们还需要用至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数据的综合处理、成果审核与上报工作。”柏华岗说。

传承——

用汗水乃至生命丈量祖国壮美河山

6月3日下午,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测一大队队员邢雄旺刚下飞机不久,便接到了妻子胡丽娜打来的视频电话。“爸爸、爸爸……”听到两岁半儿子的呼唤,邢雄旺开心地回答:“我马上就回家了!”

这次珠峰之行,邢雄旺暴瘦了10公斤。上次回家还是在半年前,这次父子再见面,小家伙有些害羞,虽然电话里“爸爸”叫个不停,一见面却要往妈妈怀里钻……

干测绘这行,常年与荒野为伴,跟家人聚少离多,邢雄旺觉得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但是投身测绘事业,攀登珠峰是他儿时以来的梦想。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邢雄旺的爷爷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当炊事班长;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邢雄旺的叔叔负责为测量任务采购仪器装备。“我也要攀登珠峰,实现所有测绘人都想实现的梦想。”从郑州测绘学校毕业后,邢雄旺朝着自己的珠峰梦阔步前行。

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员休息营地。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供图

2010年3月,邢雄旺加入国测一大队。在得知2020珠峰高程测量消息后,正在西藏参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并凭借着过硬的身体和业务素质成功入选。

然而,攀登珠峰并没有想象中容易。4月15日,在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进行高海拔登山适应性训练时,邢雄旺第一次出现高原反应,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在海拔6500米以上,他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煎熬,尤其是攀登至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他来回爬了近10个小时。下来后,人感觉像瘫痪了一样。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攻顶队员冲顶当天,邢雄旺又冲至海拔7028米做接应工作。经过前两次的历练,他的身体更加适应高海拔环境,体力、耐力以及攀登技术都有了突破。

“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珠峰测量任务的前辈,告诉自己要顶住压力、绝不退缩。”邢雄旺说。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是队员们顶住压力、拼搏到底,圆满完成了测量任务。”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表示,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国测一大队队员传承着这种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镌刻在地球之巅。

随着29名国测一大队队员回到西安,2020珠峰高程测量外业测量数据将移交至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但使命仍未结束,新一阶段珠峰高程测量任务即将展开。在西安,我们共同期待珠峰高程的新的标记。(记者 汪曼莉 齐卉 程靖峰)

记者手记

“测绘精神”薪火相传

采访到的每一个国测一大队队员,虽然说着不一样的话,但都不约而同表达着同一种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一定要完成目标。

怀揣着这种信念,他们默默坚守在荒无人迹、无从落脚的交会点,吃的是泡面、喝的是雪水;他们在海拔7790米,纵使极度缺氧,呼吸困难,也咬牙坚持完成全部测量任务。

珠峰地区海拔高、极寒缺氧,又是全球地壳运动最剧烈的地区之一。攀登这样的高峰,险象环生,通过山谷时要提防滚石袭击,通过冰川时要警惕掉进冰裂缝。但从队员们的话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毫不退缩、勇挑重担、拼搏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是坚守“一定要完成目标”的信念,让他们在珠峰测量中,战高寒、克缺氧、斗风雪,圆满完成测量任务,成功获取各项珠峰数据。这种信念,保留在年近八旬、曾连续三次参加珠峰测量的郁期青身上,也刻在2005年珠峰测量中冒着截肢危险、将重力测量成功推进到7790米营地的任秀波身上,更体现在此次攀登至7790米营地开展重力测量的28岁年轻队员王伟身上。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信念,国测一大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薪火相传,也同样感召着我们共克时艰,勇往向前,在新时代奋力奔跑。(汪曼莉)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