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茶马古道穿越千年时光,摩崖石刻恢弘壮丽,香堆藏戏唱腔悠扬

CCTV-10
2020.6.5 23: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西藏卷 察雅篇
察雅篇 预告片
茶马古道穿越千年时光
公元七世纪前期,随着李唐王朝的兴盛,西藏地区也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崛起,正式建立了吐蕃政权。此后,两百多年间,唐蕃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终于在长安与拉萨之间,踏出了一条约3000千米的“黄金路”——唐蕃古道。
图片
图片
察雅,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东南部,藏语意为“岩檐”,旧时的汉文文献中,称为“乍丫”“扎雅”等,皆是藏语音译。唐朝时期,察雅地区隶属吐蕃统治,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图片
图片
公元九世纪中,吐蕃政权瓦解,唐蕃古道因与日渐兴盛的茶马古道有所交叉和重叠,被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设驿道、驻官兵,中原与藏区的经济与文化也得以在此交融发展。
图片
图片
1911年,这里正式设县,由“乍丫”更名为“察雅”。1986年,214国道察雅段正式通车,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古道所承载的贸易功能早已被现代国道所代替,荡漾在高山峡谷间的驼铃声,早已化为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历史,滋润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图片
图片
摩崖石刻恢弘壮丽
这种在巨大山体峭壁上作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作摩崖石刻。仁达摩崖石刻,位于察雅县香堆镇境内的丹玛山上,是西藏地区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有明确纪年的吐蕃佛教造像。
图片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仁达摩崖石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西藏人民加工改造,被一遍遍磨旧,又一遍遍被重新刷上鲜艳的颜色。
图片
图片
最初建成于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赤德松赞时期的仁达摩崖石刻,不仅刻有佛像,还刻有汉藏铭文,由吐蕃多位高僧与汉族工匠合力组织雕刻而成。
图片
图片
香堆藏戏唱腔悠扬
“香堆藏戏”是藏戏的一支,它源于西藏传统的康巴地区,生长在独特的藏族社会和人文环境中,基本没有受到外界的文化艺术影响,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察雅县的民间文化。从它的动作到服装,道具到对白,歌舞到曲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康巴气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9年,察雅香堆藏戏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布穷穷是察雅县香堆藏戏队的第四代传承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银器制作手艺 代代传承延续
2018年,察雅麦堆金银锻制技艺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巴多吉是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图片
金银器制作一直是藏族民族手工业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一个作品从式样绘图到成品制作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用一百多种工具打磨。先把金银加热,再用榔头千锤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后在半成品上精雕细刻,制出成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态发展 迎接未来
随着农业培训的不断发展,如今卡贡苹果已经成为藏东地区响当当的品牌,全乡种植规模六十多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察雅县苹果自给自足的问题,还成为昌都地区重要的水果供应地。
图片
产业链的整合,让果农们解决了市场销售的难题,也带来了察雅经济的一次腾飞。近年来,察雅县利用河谷气候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大力扶持推广特色农业、高效林业、亮点牧业等,打造察雅致富的“铁秆庄稼”。相对应的苹果醋加工厂,黑青稞加工厂,双创园等一批产业延伸项目也开始投入运营,利用察雅县的区位优势,销往各地。
图片
图片
有着“安逸美丽之坝”寓意之称的休闲旅游特色小镇——吉塘镇,是外来游客进藏了解康巴文化的第一站,也是察雅县特色发展的缩影。
图片
栈道险山托起康巴汉的粗犷,澜沧江水涌动康巴女的柔肠。汉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察雅,必将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图片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察雅篇》
播出时间:6月5日 23:06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王璐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