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家致富靠摆摊?!你清醒点

最近的热词非“地摊经济”莫属。

随着中央文明办取消了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的文明城市考评,国内成都、郑州、武汉、青岛等多地陆续松绑地摊,大家纷纷感慨:“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各地市民开始各显神通,你可能会发现当售货员的阿姨冰粉做得特别好吃,高冷的白领同事私下会做可爱的小手工,就连车友会的新活动都变成了摆摊压马路。

地摊经济概念火热,资本市场也来凑了把热闹。

A股出现“地摊股”,其表现甚至超过了海南板块,尤其是为地摊经济提供大量廉价货源的小商品城,已成为地摊经济核心标的,近日来涨势凶猛。

最妙的是,新晋秋名山神车、国产之光五菱也没错过这个好机会,趁势推出售货车,广告不仅刷爆了朋友圈,还让自己的股票风光大涨。

地摊经济火热的背后,是就业难的民生问题。5月15日发布的四月宏观数据显示,大部分数据指标见好,唯有失业率依然不尽如人意。尽管失业率的变动看起来很小,但每个百分点背后都藏着数十万家庭的生计故事。

疫情带来的影响,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1700万农民工无工可打,870万高校毕业生遇到最难就业季,旅游、代购行业的兄弟姐妹纷纷转做微商……

要缓解当前的就业问题,允许摆地摊在短期内确实是非常有用的办法。摆地摊的优势显而易见:经营成本低、没有转手费、无需装修费、没有店铺租金、无需雇员工资等。

古往今来,这项低成本的营生方式广受青睐,诸多名人都有过相关经历:三国时期的桃园三义士是小摊贩出身,金马影帝梁家辉也曾因无戏可拍在铜锣湾摆摊求生过。

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地摊经济”曾为解决失业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甚至掀起一轮创业潮,催生出一批民营企业家。

短期看,地摊经济确实能帮助一些陷入困境的人打开局面,但想要靠摆摊跻身胡润百富榜,可能还差点“天选之人”的气运。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联合撰写过一本书——《贫穷的本质》。书中引述了一项针对18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地区,50%极度贫穷的人都从事着非农业的生意。作者还发现,这些“穷人企业”有个普遍特点,就是很难挣到很多钱。 简单来说,摆地摊确实进入的门槛低,但同时天花板也很低。养家糊口勉强可以,想挣大钱难比登天。如果用经济学的常识来解释,小摊小贩通常是小本经营,一开始边际收益可以很高,但如果想把生意做大,就需要更多投资,边际收益会随之下降,导致总体收益很低。而且,穷人还可能面临借不到钱扩大经营的困境。

当前,全民摆摊成为风潮,豪车练摊、日入过万的报道比比皆是。但千万别把报道展现的“赚钱效应”当作真实情况,摆地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本质上它仍然是“穷人生意”,能让穷人有饭吃、少花钱。

而在后疫情时代,松绑地摊管制,可以说是一项富有人情味的政策。毕竟,努力生活下去,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

不过,当前火热的地摊经济,如果各方全都一窝蜂地支持、推动,把道路放开让大家经营,会不会出现风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认为,这是一个优先序选择的问题。地摊经济门槛低,能尽快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地摊经济也要管理,但不能禁止,城市要有活力,同时也要有秩序。

这两天,“城管喊你来摆摊”的新闻还上了热搜。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贩和城管之间还是可能会发生冲突的关系。而在疫情的推动下,法律和城市管理制度最终还是回归了初心,更注重平衡效率与公平。

一声“城管来了”,背后是道不尽的社会故事。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陷入胶着,大家还没实现财富自由,就进入了“随薪锁欲”模式。疫情背后,是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发生了变化。

从长期来看,要保就业还是要保增长。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做的反向推算,要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就业目标,GDP增速要达到4%。

不管怎么说,不论是摆摊,还是消费,都算是为社会做贡献,您选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