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两会寻找非常视角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今年两会,我主要负责政协报道,最主要的任务是政协的发布会、开闭幕式。
政协开幕时,我的报道点位在大会堂大礼堂一楼。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今年两会对媒体采访方式作出适当调整,进入人民大会堂采访的记者数量压缩。在天安门广场上采访的记者也不是很多。委员抵达天安门广场后也不做停留,都径直进入人民大会堂。
在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我就把开幕式的拍摄流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之前的采访中,我经常是遇到什么就拍什么,像一只小鸟飞来飞去,心也不安定。这次开幕式的采访,我想把几个主要的环节拍摄好,不能想得太多。
图片
委员入场的时候,我选择在大会堂中间横向的通道上拍摄,这样既不会妨碍委员进入会场,照片的背景也比较暗,能够突出主体。且在这样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又不会被打扰。
专注到一个点以后,摄影会变得充满惊喜。我不知道会有什么人出现在画面里,也不知道会有什么表情出现在镜头前。索尼相机的眼部对焦功能,保证每一个出现在画面中的人,聚焦清晰。提前设置好的白平衡,能够准确还原画面色温。委员们谈笑风生地步入大会堂,突然在一群深色的西装中间,有红色进入画面。两位女委员气宇轩昂地并肩走进大会堂。我把连拍的三张照片都传到了编辑部,编辑精心剪裁之后播发了其中的一张。事后,从照片的出席证上看,才知道这两位委员分别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和当代京剧名家、程派艺术传人迟小秋。她们走路时挺拔的姿态,让照片显得与众不同。并不是我拍摄了这张照片,而是这张照片成全了我。
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一句话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照片里这两位委员的气质,也源自于她们长期以来对专业的孜孜以求。
图片
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全体与会人员默哀一分钟,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哀悼这个环节,也是今年两会的一个不同。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我听同事说,开幕式上会有一分钟的默哀。因为默哀的时候,会低头弯腰,所以我想选取委员的侧面进行拍摄,这样会更突出默哀这个动作的特点。为了避免畸变,突出默哀的庄严,我想用中焦镜头来拍摄。大会默哀开始的时候,偌大的人民大会堂内鸦雀无声,所以我拍摄照片的时候,把相机也调整到了无声状态,微单相机的构造优势在于,它的电子快门可以让相机在拍摄时近乎无声。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这个细节显得尤为重要。现场还有很多央视的直播机位,为了避免影响电视画面,我选择了其中一个过道上的位置,站在摄像机旁边。这样既可以避免进入电视画面,又可以拍摄默哀的场景。
图片
两会的召开,本身就展现了中国抗疫的成果,彰显了中国自信。而这次大会最大的视觉特点就是口罩。这么多人同时戴着口罩聚集在一起,古今中外应该都是很罕见的画面。在两会的历史上没有过,十年以后回想今年的两会,也会让口罩成为最深刻的记忆。从哪个角度可以拍摄到一张口罩成为视觉主体的照片呢?从时间机会上来说,我决定在闭幕会的时候拍摄。开幕会的时候,我对大会堂一楼的环境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二次全会的时候还想要拍摄所有大会上的发言委员,所以唯一的机会就在闭幕会上。为了拍到委员们的正面,我需要到大会堂的最前排,靠近主席台的位置进行拍摄。前排的位置比较低,所以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摄影梯带到大会堂。摄影梯在拍摄过程中虽然方便,但是在我身上挎着三台相机的时候上下梯子,必须要十分谨慎,否则在人民大会堂的梯子上掉下来,就会变成全场的焦点。我选择了大会堂的西北角。在大会开始的时候,所有与会者都会起立鼓掌。这个时候,所有的摄影记者都会把镜头对准主席台,我则把镜头朝向台下,避开画面中的摄像机,选择了一位红衣服的女委员作为视觉主体。
图片
人大闭幕的时候,我的岗位在天安门广场,负责拍摄参会人员进场和散场。我还拍摄了不少空镜头。作为摄影记者,我很少拍摄画面中没有人的照片。这次编辑部有制作海报的需求,所以我就在广场上寻找角度,以天安门广场的花坛为前景,拍摄人民大会堂为视觉主体的空镜头。这个角度也是很多同事反复尝试,探索出来的经典位置。
图片
4月29日,两会开幕日期公布,编辑部提前策划,精心制作了两幅海报。当天清晨,我去天安门广场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那个时候,早晨起来看升旗的人不多,我粗略数了一下,看升旗的人应该不超过100人。初升的太阳照在人民大会堂的东门,反射出暖暖的颜色。我把相机的白平衡固定到阴天模式,强化清晨的光线效果。蓝天和淡淡的白云,刚好作为海报的文字背景。
图片
这张照片的前景是戴着口罩的武警战士,这名战士正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执勤,我利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效果,拉近了战士和人民大会堂的空间感。口罩作为视觉语言,说明今年这个特殊的两会不同于以往。这张照片也有遗憾,画面中的汽车,在背景中显得不是十分和谐。
我还尝试过把相机放低,可以用草坪遮挡汽车,这个时候,武警战士只能露出上半身,就需要用更长的焦距。焦距变长之后,焦点在武警战士脸上时,背景里的国徽就虚化得更明显了。这样的照片可以用作日常发稿,但是用来制作海报的话,国徽虚化的场景,就显得不妥。编辑部提示后,我中午回到广场去重拍,但是武警战士已经换了位置,并且撑开了遮阳伞。这个场景当天就没有拍到,直到后来人大开幕的时候,才弥补了这个遗憾。
图片
海报的制作,在此次两会报道中,是一个创新的产品。单独发这样的空镜头照片,不足以作为新闻图片来传播,单独发这样的文字消息,是传统的发稿方式。而文字与图片的组合,在设计上花一番功夫,就可以组合出奇妙的海报产品。
图片
5月24日,新华社记者邢广利(右)在人民大会堂拍摄政协大会发言。和央视的电视记者站在一起,可以避免摄影记者闯入电视镜头。人民日报记者 陈斌 摄
记者:邢广利
编辑:尹栋逊 陈钟昊 王乙杰
终审: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