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上的 “担担军”:廉江市河唇镇果农跨省贩卖营生

图片
果农们挑着沉重的担子进站乘车。赵明 摄
这是一个快速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沟通世界,高速铁路连通城市,人们生活工作节拍越来越紧凑。
然而,在廉江市河唇镇,20多年来一直有群负重的农民将生活希望寄托在慢行的火车上。他们摘下悉心培育的果实,挑起几十上百斤担子,坐上绿皮火车走南闯北摆摊贩卖,走上一条养家、脱贫、致富之路。“担担军”的名号,也随之逐渐在人群中传开。他们用辛勤劳作,挑起家庭的重任,担当生活的主人。
“担担军”里女人是主力
尽管才上午8时刚过,南方6月的太阳已经有点“火辣”了。粤西小镇河唇火车站前,四五位果农坐在树阴下,等待开往南宁的K9314列车进站。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吴乃远骑着陪伴他多年的老摩托赶到站。两筐荔枝被结结实实捆在后座脚踏板上,挤得妻子只能翘起两只脚悬在空中。
坐落在廉江市区北边10多公里的河唇火车站,曾是河唇镇数千户果农出外谋生的始发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挑着担子从这里出发,上南宁、赴玉林、走贵港、下湛江,把筐里的荔枝、番石榴、黄皮、杨桃换成钱,支撑一家开销,供孩子上学,甚至凑起建楼房、买新车的资金。
“担担军”里女人是主力。男人们把妻子送进站,又立马回村。采摘水果、收拾家务、联络收购商,这些更重的活需要他们去干。品相好的水果挑出去卖,是额外增加的收入。
绿皮火车缓缓进站,停靠几分钟,拉上挑担的人们,又缓缓开动。果农彭芳带了张小凳子,坐在12号车厢和另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十来个箩筐摆在地上,把能占的空间几乎都占用了。
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摘果,几位同伴去找空座休息会儿。彭芳帮忙看水果,有卖货小推车路过时,就搬动箩筐挪出位置。
“换点钱,买菜。”彭芳已经60多岁,习惯了好奇旅客的询问,随口一答,笑笑不再多说。她当天的目的地是广西玉林,票价18.5元。如果不晚点,1小时36分后能到达,正是大部分家庭主妇外出买菜的时间。
车务段有意识地尽量在后三节车厢多留空位,方便“担担军”上、下车。票价虽不到20元,果农们能省还是想尽办法省。起初有逃票现象发生,后在河唇镇政府协调、规范之下,如今逃票行为几乎绝迹。
一筐黄皮、一筐荔枝,各35斤,彭芳用布料裹得严严实实。一个筐上盖着顶褪成灰黄色的草帽。扁担架在两筐之间,长年累月挑重物,已经定型出了一点弧度,磨得油光发亮。
为避开竞争,一些人选择错位售卖。到达玉林前,火车经停文地、陆川两个站,零零散散有果农挑担下车。一天的辛劳,从下车的一刻正式开始。
图片
2020年6月3日,果农大姐乘坐K9314列车,从河唇出发前往玉林售卖。 赵明 摄
不甘被赚差价“自己干”
玉林是K9314离开河唇后停靠的第一个大城市,搭乘这趟绿皮火车的“担担军”多选择在此下车。各人都有熟悉的摆摊地段,结伴而来的果农们出站后四散离开,奔向纵横交错的街巷。
彭芳的伙伴谭秋玉常到江南路,当天也不例外。出站到目的地有3公里远,几十斤的担子,挑过去吃力又费时。她花10元打了辆摩的,到达路边卸下箩筐,麻利拣出一部分荔枝摆在筐外。
两筐荔枝品种不同,一筐“黑叶”卖5元一斤,另一筐“妃子笑”卖7元一斤,都是谭秋玉所在的杨梧陂村特产。如果在廉江本地卖,这些荔枝每斤要便宜两三元。靠挑担进城卖水果,谭秋玉和丈夫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供孩子们读书。
水果是河唇镇大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既是悠久传统,又跟当地的特殊定位有关。向湛江全市供水的鹤地水库坐落在河唇,保护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农业、旅游成为当地主要产业。来自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19年末,河唇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352亩,总产量超过4万吨。
挑担去其他城市卖水果,是缘于不甘被果商赚差价。20多年前,循着果商的足迹,一些村民跟车到了广西北海、钦州等地,发现在那里水果更好卖,价格几乎翻倍。“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果农吴勇说,此后借着交通便利,大家纷纷开始“自己干”。
到城市摆摊并不容易。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是常事,忍饥挨饿、雨淋日晒也寻常。到城市里,得守城市里的规矩。近几年,果农们常去的几个城市,城管执法更温和也更人性化,这让他们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说是不怎么担心,见有城管走近,谭秋玉还是下意识地盯着箩筐,暂停向路人招揽叫卖。摆摊到中午12时,她卖出去四五单。
午饭是儿媳妇给准备的,饭盒里装着两块猪肉、一份油麦菜和一些米饭,谭秋玉一直放在筐里。在外吃苦,后方的家人挂念在心,能照顾到的尽量体贴细致。谭秋玉觉得,再辛劳也值得,都是为了共同撑起这个家。
吃过饭,继续营业到下午6时左右,谭秋玉的荔枝基本卖完,收入接近300元。她留了一点在返程火车上卖,价格能再高点。
回到家已是灯火阑珊。万幸这一天没有碰上大雨瓢泼,还好太阳不算太大,天气不太热。她盼望,明天还是这样的好天气。
挑担卖果甩掉贫困帽
2000年左右,是“担担军”最高光的一段日子,七成果农靠挑担卖果挣钱。当时离横窝村两公里远的龙田面火车站还对外开放,停靠河唇站的列车班次也多,果农们“远征”湛江、茂名、玉林、贵港、南宁等城市。
果农吴勇年轻时,也曾挑担坐绿皮火车去外地卖水果。上世纪80年代,吴勇的父母开始种植番石榴,是村里较早尝试新品种的农户。那时候一斤挑出去能卖到1元以上,他家的产量高,尝到了甜头。
“大米那时才卖3毛钱一斤。”吴勇说,见到利好,很多村民也改种番石榴,“担担军”队伍逐渐壮大。
横窝村600多户近3000人,基本都靠种售水果维生,人均种植面积近一亩。原来以种橙子为主,前些年黄龙病泛滥,村民们改种番石榴、杨桃。
老果农们种植经验丰富,培育出的番石榴远近闻名。今年5月末,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吴乃远说,自己能精准掌控番石榴成熟的时间节点,在旺季增加产量,淡季减少产量。他自信“比很多农科院的技术员技术都好”。
凭借挑担卖水果,吴乃远一年能挣8万到10万元。也因此甩掉贫困帽,盖起三层小楼房。
横窝村大量种植的番石榴并非本地品种,而是产量更高、一年四季皆可挂果的台湾品种。吴勇种了300多棵番石榴、几十棵黄皮树,光番石榴一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
如今龙田面火车站只负责货运列车会车调度,不再承担客、货运接出功能。加上近些年高铁迅猛发展,停靠河唇站的列车趟数减少,横窝村“担担军”人数锐减,只有一两成果农仍在坚持。
新的售卖方式悄然兴起。一些挣到钱的村民买了载重一两吨的小货车,拉着摘下的果子到湛江、茂名或更远的玉林、北海,批发式售卖。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村民,学外面来的收购商,建立起销售网络,自产自销的同时,也收购水果运出去卖。
技术掌控加上多样化销售方式,水果滞销的情景,近年在河唇镇已极少见到。“毕竟担货辛苦。”吴勇年轻时吃过挑担的苦。因为经营有方、培育技术老到、为人热心,他当上了横窝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已退出“担担军”行列,把更多精力放在琢磨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上。
有人转型当起批发商
番石榴近期价格不高,一来受疫情影响,二来与荔枝、黄皮上市挤压市场空间也有关系。
但果子熟了,不卖可不行。清晨7时,横窝村村民吴绍发和老伴挑着两个空箩筐,提着两个白色塑料桶,早早进果园摘番石榴。
通往果园的田埂小路上,杂草没过脚踝。头天夜里下过一场雨,露珠挂在草叶上,打湿了吴绍发的长裤。孩子们在外打工,打算等到老两口干不动了再回来接班。吴绍发说,这是他和孩子们约定好的。
果树基本都是两米高。少的挂十来个果,多的几十个,全部用一个个发泡塑料袋套紧,防止野蜂啃食。吴绍发已经65岁,长年干农活,身躯有些佝偻,高一点的果子要掰下树枝才能摘到。他怕弄坏了树枝,只轻轻一拉,拣熟的果子摘,再缓缓放手,熟练又温柔。
一桶番石榴大概20斤,摘满需半小时左右。吴绍发把箩筐放在离老伴近点的空地上,尽量让她轻松点。尽管筐里垫着厚厚一层编织袋布料,两人从桶里腾果子到筐里时,还是挨个轻轻放进去。伤了品相,卖不出好价钱。
忙碌两个多小时,吴绍发和老伴摘了100多斤番石榴,用摩托车拉到一里地外的收购站。当天均价1.5元一斤,收购者是同村的吴培君。
做收购生意前,吴培君当了3年“担担军”。2015年,他放下陶瓷用品店的生意,从镇里回到横窝村种番石榴。新手入门,吴培君试种了50来棵,接近一亩。收获时,他也学着挑水果去外地售卖。
“别人挑100多斤,我挑七八十斤都觉得累。”吴培君笑说,自己吃不了那个苦,从2018年开始摸索着做收购。
试了大半年,吴培君找到了门道。儿子在广西柳州开了一个水果批发站,他在村里专门收购送货。有村民嫌他定价比外来商贩低,吴培君大方承认,解释说自己在村里稳定收购不会断档,避免果农遭遇滞销,有时挣钱有时要赔钱,所以定价稍低。村民认可,仍选择卖给他,还选举他当了村长。
等待工人选果定价时,果农们坐在吴培君安置的桌椅旁喝茶、抽水烟。最近番石榴产量不多,每天只有四五千斤。吴培君要在下午3时前装车,次日凌晨7时前赶到柳州卸货。
货车运费1200元一趟。对收购商而言,单趟运得越少就越亏。“以前没有人稳定收购,碰到水果滞销或者卖不出价格,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容易受挫。”吴培君认为,平本也好亏点也罢,反正收购不能空档,乡里乡亲,一村之长,这点担当一定要有。
欲搭上“互联网+”快车
留在农村里的果农,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少了学习互联网知识效率最高的群体,河唇镇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缓慢。
“目前还是以零星的电商用户为主。”河唇镇党委书记徐骞说,虽然缺乏规模化的电商物流,但通过引导帮扶类似吴尚何合作社的果农组织,与其他平台合作,也能解决部分水果销路问题。近4年时间,河唇镇投入近1500万元,组织实施产业类扶贫项目35个,其中水果种植类的帮扶项目投入资金占了近三分之一,多数已实现村民分红。
位于河唇镇良塘村委会低村的吴尚何合作社有40多名员工。与大型超市签订采购协议后,负责定期提供本地水果到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果农较集中的低村和龙田面村,合作社设置了水果收购点。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后,社里用自购的保鲜车把水果运往合作超市。有了这层保障,疫情来袭期间,吴尚何合作社辐射的上村仔、莲塘口等4个村,没有水果滞销。
“担担军”的存在,实际上是农产品现代物流销售渠道不完善的表现。廉江市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在近年主动作为,确立了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目标。2018年,廉江市成立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议电子商务推进工作及协调相关问题。廉江市市长庞晓冬、副市长江维峰分别出任该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财政、农业、工贸局等10多个相关单位主要领导担任成员。
阿里巴巴已于2019年5月进驻廉江。根据合作协议,廉江市为阿里巴巴免费提供办公室,并落实仓储场地。当年廉江市就与阿里巴巴联合举办了两场天猫服务网点招商会,400多人慕名参加。
与大电商平台合作的同时,廉江市推动建立电子商务培训基地,与湛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对12个镇超过1500人次开展电商人才培训。
建立完善农村电商物流,对精准扶贫的作用明显。廉江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局统计,目前廉江已开设两家本土电商服务平台,培育起多家销售额300万元级的农村电商企业,1500多人受益于电商精准扶贫而脱贫。
廉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计,2019年廉江市脱贫人口16412户39157人,脱贫率98.30%,57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今年上半年,通过搭载电商平台销售扶贫产品的模式,廉江市引导多家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廉江的扶贫明星产品,京东体验馆、橙乡味道、“良垌给荔”的荔枝品鉴推广会等反响不俗。
如果电商物流发展情况良好,也许再过几年,河唇的“担担军”就能告别慢火车,搭上“互联网+”快车。他们的水果也许不只卖到广西、珠三角,而是铺到更广泛的全国市场。
■人物
90后“担担军”:
压力给了拼搏的动力
身高1.7米、体重110斤,27岁瘦黑小伙郭如能,在中老年妇女居多的“担担军”里,显得有些另类。
今年5月,郭如能处理好在深圳租的档口,回到老家加入“担担军”。之前他在外面卖烧烤,不太懂做生意,亏了点钱。年初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考虑再三,他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
摸索几趟,郭如能找准了门道。在摆摊点上,他与大多数“担担军”错位,时间点上也与他们错开。
眼见黄皮颇受夜宵人群欢迎,郭如能决定到南宁市美食街挑担售卖,因为那里的夜市很热闹。到凌晨卖完货,他赶夜车到达贵港,稍作休息后在第二天中午12时回到廉江市区,再到河唇火车站取走存放的摩托车,赶回家吃午饭。
风梢村特产“贵妃”黄皮,在当地小有名气。河唇镇本地出售每斤价格10元,到了南宁能卖到十五六元一斤,紧俏时20元一斤也常见。郭如能是风梢村白水塘人,每次挑100来斤黄皮过去,扣除成本一趟能挣1000多元。
除了种黄皮、番石榴,风梢村人还育果苗售卖。“我们育苗的技术好,有传统,历史久。”郭如能拍拍胸口,语露豪气。
贵港到廉江的列车较多,而且小旅馆更便宜。住一晚花费30元,和3个人挤一间屋,但没条件洗澡。匆匆扒拉两碗饭,郭如能抓紧时间冲个凉,把父母、妻子采摘好的两筐黄皮捆在摩托车后。
姐姐在外,想吃老家的荔枝,郭如能去隔壁村买了些。要赶在上火车前寄走,出发时间比平日早了半个小时。下午3时,载着满满两筐水果,郭如能离开家。母亲站在门口小阳台前,目送他远去。
郭如能是兄弟姐妹中唯一在老家的孩子,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靠挑担卖水果,家里建起三层楼房。红砖、水泥勾缝裸露在外,尚未装修。儿子已经6岁,妻子正备孕二胎。重重压力,也给了郭如能奋力拼搏的动力。
这次出门的目的地,是广西来宾市,车程约4小时。下午4时,寄完荔枝,郭如能骑着摩托车赶到河唇站火车站,去到一家小卖铺买包烟,坐了会儿。这是他当天最后一段休闲时光,真正的辛苦将在4个多小时后到来。
在外卖水果时间虽不长,郭如能还是碰见了一些好心人。夜市里有排档老板见他挑担辛苦,炒碟粉、开瓶啤酒给他,不收钱。郭如能想送些水果给对方,对方不收,收也按市场价给钱。
6月5日晚,来宾夜市。售卖黄皮的间隙,郭如能拍了个短视频,发在朋友圈,写道:“生活百般滋味,人生淡然面对”。
【撰文】李廷睿
【作者】 李廷睿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