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丨三文鱼几乎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暂时别生吃了

较真要点:
查证者:VC丨病原生物学博士,科普作者
最近,三文鱼成为了焦点,那么三文鱼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吗?感染三文鱼的病毒再感染人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图片
一、受体相似不代表病毒能成功感染
此次北京新发病例的病毒源头指向了海鲜三文鱼,但是众多病毒学家意见都是一致的——三文鱼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感染宿主。目前我们知道新冠病毒首先识别我们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之后才能进入细胞、感染细胞,有种说法根据鱼类的ACE2受体与哺乳动物的ACE2受体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就认为鱼类有一定可能性感染新冠病毒。实际上这种推测是非常不准确的。
首先病毒学上有几个关键概念,简单介绍如下:
病毒感染一个细胞的定义是需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也就是从进入细胞开始,到离开细胞,从第一代母本病毒感染细胞到产生子代病毒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完整的。这时才能认为该细胞才是这种病毒的易感细胞。
而如果一个细胞表面可能存在病毒的受体,可以让病毒进入细胞,但是病毒进来之后并不能进行后续的复制和产生子代病毒,这时我们称之为顿挫感染或者流产型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即细胞缺乏病毒增殖所需的酶、能量等物质,导致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了但并不能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时我们也称该细胞为此病毒的非容纳细胞。所以,并不是只要细胞上存在受体,能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就能得出物种易感性的结论,这其中的跨越度太大。举个例子,SARS病毒(SARS-CoV)进入人单核细胞系之后并不产生子代病毒,这就表明人单核细胞系不是SARS病毒的容纳细胞。
病毒的跨种传播是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基础,但是跨越的这个物种之间的距离很重要。病毒不是寄生虫,其自身不是单个的存活个体,只有在宿主细胞里才展现生命特征。所以,宿主对病毒的容纳性是病毒跨种传播的基础。从鱼类跨种传播到人,这个物种之间的距离几乎等同于天堑,不可逾越。
二、鱼类感染新冠病毒后再感染人类几乎不可能
目前已知的从其他生物到人类的跨种传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动物,其中一类是哺乳动物,它们在分类上与我们人类同属“哺乳纲”(Mammalia)。另外还有一部分病毒来源于鸟类,即鸟纲(Aves)。这两类动物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恒温动物,解剖结构类似,这也是病毒复制的一个基础。而鱼类是变温动物,解剖结构差异巨大。
此外,鱼类与哺乳类、鸟类的遗传进化距离实在太远,历史上也从未有过感染鱼类的病毒感染人类的事件,反之亦然。
冠状病毒主要分为Alpha、Beta、Gamma和Delta四个属,目前发现的7种能够感染人的冠状病毒都是alpha属或者beta属冠状病毒,这7种病毒在鱼类中根本没有发现。对于所有类型的冠状病毒,目前也没有关于其感染鱼类的报道。
现下最接近的只有关于与鱼类进化关系较近的两栖类的一项研究,那就是中国疾控中心在《自然》杂志所发表的文章“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vertebrate RNA viruses”,不过,文中所提到的也只是在两栖类发现了冠状病毒类似病毒而已。
图片
自然界已发现冠状病毒(及冠状病毒样病毒)的宿主动物类型,图片来源于论文
三、但是水产存在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
有没有来源于水产的病毒感染人呢?有!80年代上海发生的甲肝大流行就是人们吃了加工不到位的、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的。
甲肝病毒是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病毒抵抗力非常强。感染者含有病毒的排泄物进入水体之后,通过毛蚶这类滤水进食的水产进行了富集。如果这时候水产被采集,同时加工过程又不彻底,有生食或者加热不到位的情况,食用者就可能发生感染。
但要注意的是,甲肝病毒并非“感染”了毛蚶,而只是通过水源“污染”了毛蚶。
三文鱼有没有可能通过类似毛蚶这样的方式感染人类呢?目前已有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不过这并不等同于粪口传播(据世卫组织,目前尚无新冠病毒可通过粪口传播的报告)。那么含病毒的排泄物进入水体污染水体后,会污染三文鱼吗?虽然有多个国家报告称从污水中检测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但根据世卫组织关于新冠病毒的专题问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在水或污水中存活,可见因水体问题导致三文鱼被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
不过三文鱼可能因运输、加工等环节中操作人员是新冠肺炎患者而被污染,或因案板、包装等已被新冠病毒污染,从而导致鱼被污染。解决这个隐患的关键就是不要生食,同时在处理水产的过程中做好防护。
想了解更多内容?微信搜索“腾讯较真辟谣”小程序,点击“问答”进行提问,较真妹等你哦~参考文献详见本文的微信版本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较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