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奉上3条东莞历史文化旅游路线

图片
畅游骑楼街,游可园、观城楼,回味“东莞记忆”;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看虎门炮台,遥想虎门销烟、抵御外侮的历史;参观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重温东江纵队艰苦奋战历史;漫游古村落,体味岭南村落民居、民俗和自然生态风光……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游径,东莞市有3条线路入选,分别是东莞记忆历史文化游径、东莞“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历史文化游径以及东莞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游径。今天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步启动广东首个“品读历史文化,讲好广东故事——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体验日”主题活动。
图片
以上三条历史文化游径各有特色,每一条都串联起东莞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让我们一同去看看!
路线一:
东莞记忆历史文化游径
这一游径,以“千年古县城”莞城为核心,依托东莞可园、却金亭碑、迎恩门城楼等国家、省级文保单位和中山路-大西路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保存着东莞人的集体记忆。
1. 迎恩门
图片
迎恩门,又称西城门,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市桥社区西正路莞城桥东侧。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南海卫指挥常懿兴建,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和扩建。现存迎恩门城楼,占地面积约364平方米。砖石木结构,首层为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的红砂岩石基座,是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坐标,201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 东莞可园
图片
东莞可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博厦社区,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可园占地2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全园分置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和十五房,用不同的一百三十七道门口和迂回曲折的游廊互相连接贯通。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可园古建筑高低错落互相呼应,外墙一色水磨青砖,园内最高建筑邀山阁为四层,高16.5米。可园创建人张敬修(1824—1864)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诗书画皆精,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使可园成为当时岭南文人喜爱的雅集地,其中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十年,开创岭南画派的先河,可园成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之一。
3. 容庚故居
图片
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旨亭街8巷2、4、6号,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均出生于此,为三进典型的“三间两廊”式东莞清代住宅建筑。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倡导成立我国第一个考古学组织——考古学社,著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30余种著作,其中《金文编》为我国第一部专科性的金文大字典;《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之作,为考古学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4.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西部,自明至今为东莞城重要的商贸区。明洪武年间南海卫设演武场开始发展。明嘉靖年间形成的河岸商埠密集的商品集散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商贸更为繁盛。1930年前后,大部分街道改扩建为骑楼街。至今,仍为东莞重要的传统商贸区。现较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长街短巷、长街沿河、短巷向水”的河岸商埠特征明显,有着浓郁的民国建筑风情。 2015年被公布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5. 却金亭碑
图片
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即原东莞县城的东莞港口与演武场,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与暹罗(今泰国)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历史史实。却金亭碑是中国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及东莞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友好通商的重要历史遗存,其拓本曾送泰国总理江萨。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路线二:
东莞“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历史文化游径
此游径依托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充分展现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历史,唤起共同记忆,激发爱国热情。
1.鸦片战争博物馆
图片
鸦片战争博物馆坐落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组成,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管理面积达80万平方米。现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AAAA旅游景区”,年均观众达500多万人次,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1)林则徐销烟池旧址和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图片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镇口村南。现存销烟池两个,呈方形,面积约4600平方米。1839年6月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爱国官兵以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将收缴的英美鸦片237万多斤在此用了23天时间销化。
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由具有炮台神韵的门楼、陈列大楼、抗英雕塑群像、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林则徐铜像、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露天陈列抗英大炮等组成,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基本陈列《虎门销烟》于2013年被评为“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秀奖”。
(2)沙角炮台旧址
图片
沙角炮台旧址,是指位于虎门珠江口东岸沙角山诸炮台的总称,与广州南沙大角炮台斜峙相对,构成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现存的沙角炮台主要有沙角炮台门楼、濒海台、临高台、捕鱼台、仑山炮台等。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偕两广总督邓廷桢在沙角炮台收缴鸦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守副将陈连陞与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
(3)海战博物馆
图片
海战博物馆坐落在虎门镇南面社区,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纪念群体,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鸦片战争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基本陈列《鸦片战争》,展示面积4967平方米,文物1860件,展览将鸦片战争放入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具体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17年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
(4) 威远岛诸炮台旧址
图片
威远岛诸炮台旧址,是分布于虎门海口东岸威远岛(原称亚娘鞋岛)上.近代虎门最密集的防御工事,包括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南山炮台、蛇头湾炮台和鹅夷炮台等。威远岛诸炮台与江心的上、下横档炮台及珠江西岸的诸炮台形成了虎门炮台的第二、第三道防线,扼进出广州的咽喉,是鸦片战争时期最为严密的防御要塞,有“海上长城”之誉。
2.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图片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紧邻东江纵队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于2005年9月3日建成开放,占地面积53319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3989平方米,馆舍由建筑设计大师齐康院士主持设计,设有《东江铁流,南粤旌旗》东纵历史主题陈列、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复原陈列、国防教育展览共三套基本陈列。该馆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置水平最高的抗日战争类博物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见证地,东莞抗日的写真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旅游景区,2015年荣列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会员,是华南地区红色旅游热点之一。
3.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图片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于1940年10月由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建,在抗战时期一直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日,曾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敌后游击斗争,沉重打击和有效牵制了盘踞在广东的日伪军,支援了华南地区及全国的抗日战争。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医务所、中山书院、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9处文物,保留了当年抗日游击队在军事斗争、后勤保障、文化建设以及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是华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为完整的抗日旧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路线三:
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游径
岭南古村落历史文化游径依托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现了岭南古村落民居、民俗和自然生态风光。走在巷道上,穿梭于古意盎然的村落中,回归纯朴自然的田园乡居,感受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1.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明清村落。南社村、塘尾村保留了完整的布局,文化生态和环境风貌也保存良好,是东莞两处由寨墙、民居、祠堂、家庙、书院、巷道、古井、水塘、古墓、古榕等组成很具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是研究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明清农村经济、宗族关系和建筑文化的典型范例。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茶山南社古村落
图片
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创建于宋代,明末以后,形成以围墙为界、东南向西北四个 相连的水塘为中心、祠堂临水岸排列、民居向两侧随自然山势错落布置、主干道与巷道相交成梳状的村落格局。南社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庙宇5座,祠堂30座,古民居250多座,水塘7 口,古井25眼,古墓葬36座。2005年,南社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石排塘尾古村落
位于东莞市石排镇西南部,距南社村约2千米,占地39565平方米。创建于宋代,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己发展成为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书室19座,门4座,炮楼28座,水塘6口,古井15眼。2007年,塘尾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 茶山牛过蓢古村落
图片
牛过蓢古村落,位于茶山镇超朗村的北面,于南宋初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面积约0.12平方公里。由民居、祠堂、书屋、里巷、古井、围墙、更楼、池塘、榕树群组成了颇具特色、聚族而居的岭南村落文化景观。牛过蓢自然生态优美,古村里相接成林、茂盛参天的古榕和翠竹交相掩映。牛过蓢文化底蕴深厚,所在的超朗村,先后获得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省历史文化名村、省古村落、省最美乡村等称号。
【记者】李玲玉
【作者】 李玲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