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挖掘生态宝藏 助推产业扶贫

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太白,以生态“慢城”著称。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太白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年初的23.28%降至2019年年末的0.57%。去年5月,太白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太白县持续推进“优菜、扩莓、培葡、壮蜂、育菌”等增收举措,探索实施政策资金带、龙头企业带、乡村旅游带、科技服务带、干部帮扶带等“八带”模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做到“政府配餐、贫困户选餐、干部送餐”,让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太白河镇依托秦西南林麝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向91户贫困户分红,户均年分红2057元;咀头镇七里川村打造鲁冰花产业园,吸纳24户贫困户入股、务工,每户年分红最高5000元;咀头镇白云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赤松茸种植、生态养殖、农家乐等项目,带动86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年增收2200元。
目前,太白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1148户贫困户依靠种植蔬菜户均年增收6000元;紧盯“中国蓝莓之都”目标,建成国际高端海升莓类示范园3200亩,流转81户贫困户土地,户均年增收3593元;千亩冰葡萄新型产业落地生根,5个食用菌产业基地快速崛起……如今的太白县,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钱赚。
生态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走进咀头镇白云村,鲜花装点乡间小道,绿树掩映红瓦白墙,油用牡丹示范园鲜花盛开,香水百合产业观光园苗子茁壮成长,赤松茸、黑皮鸡枞菌生产大棚一座连着一座,鱼塘边游人安闲垂钓……尤其是“白云人家”农家乐小院里,游客欢声笑语,呈现出生活如诗、家园如画、田园如歌的景象。
“过去,村民土地少,没产业、没收入,吃饭靠老天,是全县出了名的穷山村。”白云村党总支书记齐永丽说,这几年,村上巧借山水,盘活资源,发展农家乐、种植养殖等产业,吃上了“生态饭”,人心齐了,干劲大了。光“白云人家”农家乐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带动群众创办农家乐28户,其中5户是贫困户。
靖口镇紧紧抓住苏陕协作机遇,联合凉水泉、水蒿川、大地岭、石沟4个村党支部,依托盛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创办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99座,吸纳4个村170户贫困户入园配股、园区务工,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去年,园区实现产值310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1.3万元。
黄柏塬镇二郎坝村地处大山深处。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主动请缨,挑起了对该村的包抓帮扶重任。自帮扶以来,连续4年招用生态信息员43人,同时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中蜂养殖、大樱桃种植、黑猪养殖等产业。今年,在帮扶单位大力协调下,二郎坝村争取到了总投资100万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推广项目,将分3年对原有板栗枝条进行嫁接、升级改造,建成千亩板栗高产技术示范园。项目完成后,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陕西省太白林业局派驻二郎坝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刘建民说:“好生态藏有宝藏。我们通过挖掘生态宝藏,助推产业扶贫。全村102户贫困户由原来户均年收入不足3050元,增至现在的10867元。”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花开几枝”到“满园芬芳”,太白县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地域特色,让生态产业成为决战贫困的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卢新智 通讯员 庞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