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泥潭,翻雪山……69年前,这一独立支队靠“铁脚板”一步步走进西藏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51年4月22日,一列火车缓缓驶入了北京站,几位身穿藏族服饰的人下了火车,这几人是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
图片
图片
经过二十多轮、近一个月的磋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这标志着西藏得以和平解放。按照协定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也进入了倒计时。
图片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这里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社会制度落后,当地藏民生活十分贫穷。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百姓的影响,毛泽东主席特别做出八字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为了保证解放军能够顺利进藏,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中央决定成立独立支队,负责运送大部队需要的物资。
那么,谁能完成这次艰巨的运输任务呢?
这时,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向中央推荐了一个人,慕生忠。
图片
从北京返回西北前,慕生忠特地跑到前门大北照相馆拍了一张单人照片,并多冲洗了几张。他把这些照片分送给了几位要好的战友,每位收到照片的战友都会听到慕生忠说同样的一句话:“如果我死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永远的留念!”
图片
【独白】慕生忠
八月上旬,我们从香日德出发上路,浩浩荡荡的人马,有头无尾地摆动在荒原上。后来一些作家在文章里把这描绘成“千人万马的队伍”。实际上,情况比这个比喻还要壮观。上千人?那可不止!
在翻过了一座山岭后,一片广阔无垠的草原出现在独立支队眼前,这里就是黄河源区域了。黄河源到处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烂泥潭,进入黄河源第一天独立支队只走了40里地。
探路队走在最前头,队员们跳进泥潭,齐腰深的泥水顺着衣缝直往里钻,虽然是夏天,可水温却接近冰点,突然有队员大喊,危险!
眼看着十几个同志陷进泥潭再也出不来了,连遗体也无法找到,慕生忠站在泥淖旁,泪水夺眶而出。就在这时,慕生忠突然脱掉了上衣,躺在了泥淖地上。
图片
慕生忠感觉到如果面积大的话就不容易陷下去,就试着翻滚过去,后面战士们也就跟上他一起滚。
于是,队员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连滚带爬地通过,九天之后,他们终于走出了这片狰狞的沼泽地。
独立支队清点人马,队员牺牲了十几人,骡马损失了三百余匹。清点过程中,慕生忠有了另一个发现:看起来笨重的骆驼,几乎没有损失。
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运输任务中,骆驼就成为了慕生忠的首选“伙伴”
图片
经过十几天跋涉,独立支队到达了青海省西南小镇,曲麻莱。一条大河横亘在了队员们前行的道路之上,这条河就是通天河。
从兰州出发时,慕生忠特地带来了18个羊皮筏子。这简单的羊皮筏能够禁受住通天河的激流大浪吗?
慕生忠第一个跳上了羊皮筏子,亲自指挥独立支队过河。
过通天河的时候,是用这个皮筏子。要是没有涨水的时候,那个时候坐着(羊皮筏)可以都过去。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通天河涨水了,结果皮筏子翻了,就把那么一批人就翻下去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部分落水队员被救了上岸,可凶猛的通天河还是夺走了三名队员的生命,根本无处寻到他们的遗体。
十四天指挥渡河,往返两岸几十次,慕生忠带领独立支队终于渡过通天河,眼前就是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
十一月的唐古拉山,气温低达零下四十摄氏度,队员们如何取暖?
一天晚上,慕生忠在宿营地巡走,突然看到远处闪亮着一堆篝火,心里一下子暖和起来。他快步走上去,原来是连队的陈连长给战士们烘烤被雪水打湿了的大头鞋。慕生忠赶忙问陈连长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柴火。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牛粪。战士们的细心之举,成为了独立支队对抗严寒的好办法。
整整行走了二十二天,1951年11月26日,慕生忠率领的独立支队终于翻过了这座高耸的雪山,抵达藏北重镇——那曲。
图片
没有时间休整,独立支队继续前行,他们一边赶路,一边还要同企图阻拦的反动农奴主的武装进行周旋。
1951年12月20日,独立支队与张国华将军率领的第十八军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举行了胜利会师大会。
图片
独立支队进藏,行程近二千公里,用了近四个月时间,后来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这次进藏运送粮食四百万斤,队伍每行进五百米就会有一头牲畜倒下,数百名队员牺牲在进藏途中。
敬请收看今晚(6月15日)20:00档
CCTV-4《国家记忆》
《进藏驼队》之《进军西藏》
文字:吴迪
编辑:马爱杰 宋欣桐
主编:赵葳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