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懒与勤

从小认为懒是一种坏习惯。人过中年,对懒与勤的思辨又有一点心得,不怕手脚懒,就怕头脑不勤。

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我学会唱第一支歌《小猫钓鱼》:“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十一岁到十五岁,父亲大人时常谆谆教导我和弟弟:“越吃,越馋!越睏,越懒!”语调铿锵。

课文《龟兔赛跑》《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成语“笨鸟先飞”“头悬梁锥刺股”、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也都在耳提面命教育我:懒,是一种非常负面的坏习惯。

然而,对懒与勤的思辨,则要人过中年,方始有一点心得。试想,如若我们的先祖个个都很勤劳,只沿袭前辈的办法找吃的、弄穿的,或许我们至今还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某个“懒惰”的先祖,不愿自己挖土,于是,第一张犁出现了。又一个不愿亲自拉犁的“懒人”,牵来了牛为他耕地。马匹、车船、飞机、农具、刀剑、矛戟……一切工具和兵器,都是人类手脚之延伸;望远镜、显微镜、电报、手机……诸多日新月异的观察手段和通讯技术,是人类眼耳口鼻身意的扩张。一个又一个想“偷懒”的念头,孕育了人类科技史上一次又一次勤快的进步。一块搓衣板,令“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成为过去;一把羊皮伞,为旅人提供了避雨的所在,省却了无数长亭短亭。

电脑、光缆、网络、移动通讯、移动客户端,使地球成了信息村庄。无论好事坏事,分分钟传千里万里。在线翻译器打破了语种的藩篱,搜索引擎取代了索引小卡片,无人机开始送快递送外卖。今后,应该还会出现智能家居、无人超市、智能汽车、小到纳米级的智能外科医生……一言以蔽之,人有多“懒”,机器就有多能干。不怕手脚懒,就怕头脑不勤。

然而再懒,有几件事情是无法由机器代劳的。

第一是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思念、游子身上衣的牵挂,还是人类和少数动物才懂得和拥有的。

第二是灵感。安装在电脑里的软件能写诗写小说写新闻,它们的“聪明”,只能以浩瀚的人类智慧为本源。目前,真正的灵感和创意,只能出自人类。

第三是对美的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小桥流水、春花秋月、美人美景、天籁佳音,绝妙好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当下,只有肉骨凡胎的人能赏析,品味。

第四是思想。即便脆弱如芦苇,人也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当然,此文说的“懒”,并非现实生活中好吃懒做之懒,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发明创造之勤。愿勤思而出的创意能成为灵感,灵感化作思想,思想再早日成为产品,造福人类。(孔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