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哥”的供给侧改革

“俺60多岁了,每天给手工红薯粉皮、水晶红薯粉条和即食红薯粉、粉丝、酸辣粉条贴商标、装箱,干些零碎活儿,一年收入2万多元,再也不用担心挣不到钱而返贫了。”

6月16日,在河南省沈丘县李老庄乡王白庙村红薯加工车间,贫困户马子贞兴奋地告诉记者。“生鲜红薯直接卖掉,市场上仅五六毛钱一斤,而加工成桶装即食粉丝和酸辣粉,就能卖到10倍的价格,产品还很俏销。”

若不亲眼见,还真不敢信。当日,记者走进位于该村的天宝食品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只见120多名村民身着工作服,其中有30多名贫困村民,他们说笑着分别在两条流水生产线上忙碌。

不远处,10多个青年正在码箱装车。“我们的粉丝和酸辣粉,全部采取封闭式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置好程序,机器会自动搅拌、蒸熟、冷冻、压丝、切割,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产品也更加环保安全。”公司负责人王克彬说。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俗话生动描述了在粮食供应紧张时代人们与红薯的联系,那时种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今,被称为“红薯哥”的王克彬,围绕红薯大做文章,让其成为了带领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王克彬今年40岁,曾在外地打过工,多年从事王守义“十三香”总代理。他所在的王白庙村距县城20多公里,是个1500多口人的贫困村。2014年,全村385户村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占130户。

王克彬便开始围绕红薯精细加工搞起了供给侧改革。35岁时,王克彬毅然决定返乡创业,随后他便流转村民土地800余亩,建立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先后成立鑫垦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天宝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村集体+贫困户和连接“小农户”抱团经营管理的模式,建立集种植、加工、订单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62岁的贫困户王中印,家有3口人。“这几年,俺和老伴一直在这儿干杂活儿,俩人一天工资120元,收入稳定,赚钱顾家两不误。”王中印向笔者“显摆”,现在他俩口是公司的铁杆工人,家里的2亩多地也有合作社负责打理,每年增收3000多元。如今不仅脱了贫,而且兜里还有不少存款。

“近年来,‘红薯哥’带贫的10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无一返贫。他的办法是:根据个人自愿,愿意种红薯的,合作社实行‘两免一统’,即免费提供机耕服务、免费提供优质红薯种苗,统一订单保价回购;愿意来合作社或公司上班的,全部安排岗位。他每年支付村民劳务工资多达300余万元。”李老庄乡党委书记于燕说。

据介绍,如今有了“红薯哥”这块“大红薯”作靠山,附近的刘庄店、留褔、邢庄、周营等周边乡镇20余家种植合作社规模种植优质红薯迅速发展到2万多亩,许多农户和贫困户靠种植红薯实现了脱贫致富。

“我们林家富合作社种的800多亩红薯不愁卖。”北杨集乡红薯种植大户林峰告诉笔者,每亩种植高淀粉夏红薯的收益,是种植玉米的3倍以上。

“三块大红薯出一斤好粉条,加工效益成倍翻。我们种植生产或收购的红薯,全部用于加工。”一边说,王克彬一边给笔者掰着手指头算细账:“如果说从红薯变成水晶粉条、手工粉皮,初步提升了红薯的附加值,那么生产即食粉丝、即食酸辣粉则会效益更大。一斤鲜薯6毛钱,按照五比一的出粉率计算,亩产7000斤红薯能卖4200元;烘干做成1400斤淀粉加工成水晶粉条、即食粉丝就是16000元;而做成晶莹剔透的桶装酸辣粉粉,则能卖到30000元。”

“红薯哥”献爱心,村民得实惠。近年来,王克彬还先后拿出2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废弃坑塘改造、文化广场、道路绿化等公益建设,受到村民的点赞。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后,王克彬召集工人加班生产了价值42万元的“中豫天宝”纯红薯酸辣粉7000件,分别捐赠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火雷山医院,为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送去了来自河南的一份爱心和支持。

“在‘天宝食品’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红薯种植加工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介绍,目前全县商品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也融合推动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实现了粮食安全与高效农业的统筹兼顾和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