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绝望的国家,遍地黄沙号称“死亡之心”,最主要的水源将干涸

文|格瓦拉同志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想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除了不超出承载能力之外的人口资源外,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沙特),或者地处世界交通要道(如新加坡)等要素同样必不可少。如果上述要素搭配不合理或缺失的话,则这个国家很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当中,比如非洲内陆国家乍得,便堪称全球最绝望的国家。

乍得行政区划图

乍得是非洲中北部的内陆国家,因境内最大的湖泊-乍得湖而得名,北部与利比亚接壤,东部和苏丹毗连,南部跟中非共和国交界,西南部同喀麦隆、尼日利亚为邻,西接尼日尔,国土面积约128.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90万,首都为恩贾梅纳。乍得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主要分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黑人三大族群,国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同样很流行。

根据考古发掘,从公元前7000年开始,乍得境内便有大量人口聚居,并逐渐形成一系列农业文明,其中以萨奥文明最为著名。9-10世纪,萨奥人在乍得境内建立起强大的加涅姆帝国,从16世纪起,与之抗衡巴吉米尔王国、瓦达伊王国也相继崛起。为争夺跨撒哈拉贸易通道、抢夺奴隶,三国之间混战不已,实力渐次衰落。1883-1893年间,三大王国先后被中苏丹国王拉巴赫·祖拜尔征服。

驻守乍得的法国军队

然而,中苏丹对乍得的控制并未维持多久。1900年4月,法国殖民军在库塞里战役中击败并杀死祖拜尔,随即开始对乍得进行侵略,到1920年时,乍得全境已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实力大衰的法国改变殖民统治策略,给与乍得“海外领地”的地位,意在消解当地争取独立的呼声,但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十余年的不懈斗争后,乍得终于在1960年8月11日赢得独立,并建立起共和国。

乍得虽然“翻身做了主人”,但持续不断的政局动荡(1965-1990年间曾发生大规模内战)、糟糕的生存环境却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如今,乍得独立建国已有60年时间,但该国依旧处于一贫如洗的状态中,人均GDP仅有730美元(约合5110元人民币),还不到中国的1/12,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2016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全球倒数第三。

乍得集市

作为全球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国家之一,乍得深处非洲大陆中部,首都恩贾梅纳与最邻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对外商品输出严重依赖于邻国,无形中加剧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困境。乍得不仅远离海洋,而且由于地处热带、降雨稀少,以至于国土大部分都被沙漠覆盖,根本无法进行农工业生产,因此该国又有“非洲死亡之心”的称呼,可见其生存环境之糟。

其实,即使是遍地黄沙的国家,如果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样可以跻身富裕国家行列,比如沙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等国。虽然乍得并非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可开采储量达12亿桶,但由于开采难度大、运输条件差、技术手段落后,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收益亦很难惠及全民。因此,乍得在实际上仍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发展前景黯淡。

乍得湖

跟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相比,更令人忧心,则是乍得的水资源紧张问题,而后者跟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作为常年高温且年降雨量稀少的国家,乍得境内只有2条河流(沙里河、洛贡河)和1个湖泊-乍得湖(由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共享),而乍得湖则是该国最主要的水源,在提供饮用水、灌溉农田、工业生产等方面扮演着极端重要的角色,堪称乍得的“母亲河”。

然而,乍得湖的现状却很令人揪心。在远古时期(5400年前),乍得湖的面积高达30-4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里海的世界第二大湖泊。然而,由于地壳变动、持续干旱、泥沙淤塞和过度利用等问题,到21世纪初时,乍得湖的水域面积已骤降到2.2万平方公里,最近几年更是锐减到2500平方公里,还不到最初的1%。

在乍得湖取水的女子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乍得湖水域面积仍在不断萎缩中,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或许到本世纪中叶,乍得湖将会完全干涸。彼时,失去最主要水源的乍得人只能选择逃难,而乍得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这绝非世人所乐见。所以,保护乍得湖生态环境,阻止它进一步萎缩,是包括乍得在内沿湖各国共同的责任,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诸行动。

资料来源:《列国志:中非/乍得》